第二章 工業革命(第4/13頁)

上述考慮在某些方面適用於本書所述時期的所有國家。例如,在所有這些國家,工業成長的前導都是大眾消費品——主要(但不是絕對)是紡織品[6] ——的制造商,因為這類商品的巨大市場已經存在,商人可以清楚地看到擴大生產的可能性。但是,在別的方面,上述考慮只能適用於英國。因為早期企業家面對的問題最為艱難。一旦英國開始實行工業化,其他國家就可以開始享受由原發性工業革命所推動的經濟迅速發展所帶來的好處。此外,英國的成功證明了工業化的成就,其他國家可以模仿英國的技術,引進英國的工業和資本。薩克森的紡織工業,由於自己無法創造發明,有時它就在英國技工的指導下照搬英國人的發明。像科克裏爾(Cockerill)這類對歐洲大陸感興趣的英國人,在比利時和德國各地自己設立工廠。1789—1848年,英國的專家、蒸汽機、紡織機和投資,像潮水一般湧入歐洲和美國。

英國本身享受不到這種好處。但另一方面,英國擁有足夠強大的經濟和敢作敢為的政府,可以從它的競爭者手中奪取市場。1793—1815年的戰爭,實際上是英法長達一個世紀決鬥的最後決定性階段,從某種程度上說,除了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外,這場戰爭把所有的競爭對手從非歐洲人的世界中排擠了出去。而且,英國還擁有一個令人羨慕、適合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首開工業革命的行業,以及允許其與棉紡織業和殖民擴張相聯結的經濟紐帶。

2

像所有其他國家的棉紡織業一樣,英國的棉紡織業最初是作為海外貿易的副產品而發展起來的,海外貿易帶來了紡織原料(倒不如說是其中的一種原料,因為早期產品是“粗斜紋布”,一種棉麻混紡布),以及印度棉紡織品,也就是“白布”,歐洲的制造商試圖用他們自己仿造的產品來搶占印度棉紡織品的市場。雖然他們後來能成功地仿制比精紡織物更具競爭力的廉價粗糙產品,但是,他們起先並不是很成功。幸運的是,在毛紡織業中根深蒂固、勢力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能夠采取相應措施,經常確保對印度白布實行進口限制[盡可能地從印度出口白布,完全是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追求的商業利益],於是為本國的棉紡織業提供了一個機會。棉花和棉紡織品的價錢要比毛紡織品便宜,遂使得它們在國內為自己掙得一個雖然有限卻很有用的市場。不過,棉紡織業迅速擴張的主要機會還是在海外。

殖民貿易造就了棉紡織業,而且繼續使它得到繁榮。18世紀時,棉紡織業在一些主要的殖民地貿易港口,在布裏斯托爾、格拉斯哥,尤其是利物浦這個巨大的奴隸貿易中心發展起來。這種非人道但卻迅速擴大的商業,它的每一個階段都推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實際上,在本書所關心的整個時期裏,奴隸制度與棉紡織業並肩成長。非洲的奴隸至少有一部分是用印度的棉紡織品購買來的,但是,一旦印度棉紡織品的供應因發生在印度和印度附近的戰亂而中斷,蘭開夏郡便乘虛而入。在西印度群島上,采用奴隸勞動的種植園為英國棉紡織業提供了大量原料,種植園主人反過來又大量購買曼徹斯特的紡織品。到“起飛”前不久,蘭開夏的棉紡織品已大量地傾銷到互相結合在一起的非洲和美洲市場,[7] 蘭開夏欠奴隸制度的債後來要借由支持奴隸制度去償還,因為在18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南部的奴隸制種植園由於蘭開夏棉紡織廠貪得無厭、飛速膨脹的胃口,而得以維持和擴大,它們為蘭開夏的棉紡織廠提供了大量的原棉。

就這樣,棉紡織業像一架滑翔機,在它所依賴的殖民地貿易推動下起飛了。殖民貿易不僅展示了廣闊的前景,而且還指望獲得迅速、無法估量的發展,它鼓勵企業家采用革命性的技術以滿足它的發展需要。從1750年到1769年,英國棉紡織品的出口增長了10倍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手裏握著最多棉紡織品進入這個市場的人來說,其回報是無比豐厚的,很值得冒險大膽地進行技術革新。但是,海外市場,尤其是海外市場中貧窮落後的“低開發地區”,不僅經常性地急遽擴大,而且通常是沒有明顯限制地不斷擴大。毫無疑問,其中任何一個地區以工業時代的標準來衡量都是微小的,看上去是孤立的,而不同的“先進經濟”之間的競爭更使得每一個部分愈加顯得渺小。但是,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假如有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有充分的時間設法取得對所有市場,或者說幾乎是所有市場的壟斷地位,那麽,其前景確實無限廣闊。這恰恰就是英國的棉紡織業在英國政府大膽支持下取得成功之所在。從銷售方面看,除了18世紀80年代的頭幾年外,工業革命可以說是出口市場對國內市場的勝利:1814年,英國生產的棉布出口和內銷之比約為4∶3;到1850年,已加大為13∶8。[8] 英國貨物出口的主要市場,長期以來是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市場,因此,在不斷擴大的出口市場中,必然也是半殖民地、殖民地市場的巨大勝利。在拿破侖戰爭期間,由於戰爭和封鎖,歐洲市場基本上已告斷絕,這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就是在戰爭過後,歐洲市場仍繼續維護自己的利益。1820年,歐洲大陸再次打開大門,解除對英國貨物的進口限制,從英國進口了1.28億碼棉布;美國以外的美洲地區、非洲及亞洲,則進口了8 000萬碼英國貨。但是到了1840年,歐洲進口數量為2億碼,而“低開發地區”的進口量卻高達5.29億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