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細長的灰線(第2/10頁)

俄羅斯戰俘

德國人估算,到一九一四年,戰爭才打三個月,他們和奧地利人已殺死、打傷或俘虜俄國人一百二十五萬。俄國戰俘,如照片中這些戰俘,什麽都沒有——沒槍、沒子彈、沒食物,完全不清楚為何而戰。

照片來源:Heeresgeschichtliches Museum,Wien

戰爭開打頭一天,俄國火炮平均一天打掉四萬五千枚炮彈,彈藥短缺到俄國軍官此刻被告知“把士兵推上前,把彈藥往後拉”,而對士兵來說,這當然不是件好事。據估算,俄國的炮彈只有百萬枚或更少,而且只有一座彈藥廠(英國有一百五十座),又無法順利輸入新廠,因為法國、英國已訂走美國所有出口品;即使把機器運送到距戰場遙遠的俄國港口,也無法將其安裝在前線附近。[9]在西線戰局陷入僵持之後,德皇威廉二世嗅到勝利逼近的氣味,大為欣喜,啟程展開對俄戰線的十天之行。德國將領這時興奮談到勝利在望的“向東推進”行動。[10]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將軍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將軍打過普法戰爭,當過威廉二世的軍事史私人教師。馬肯森被譽為德國陸軍裏騎術最精湛者(因此著輕騎兵軍裝),一九〇六年時與小毛奇爭奪參謀總長之位,一九一四年時是執掌東線德軍第九集團軍的不二人選。

照片來源:National Archives

西北方面軍司令官魯斯基,十一月十五日終於弄清楚情況。馬肯森部的移動不是佯攻,而是主要作為,目標指向羅茲,即俄羅斯帝國紡織業的中心和通往華沙道路上重要的冬季士兵住宿地區之一。魯斯基原只留下倫南坎普夫的第一集團軍一個軍守羅茲周邊,要該集團軍其余兵力挺進東普魯士。這時他要倫南坎普夫率部返回,加入羅茲之役。魯斯基命埃維特率第四集團軍繼續西進,以和迎面而來的奧軍交手,使增援的德軍轉向,然後要轄下的第二、第五集團猛然調頭向北。他大膽要其第一集團軍迅速往南包圍馬肯森部。

俄國第五集團軍司令官普列韋,先前在科馬魯夫從奧芬貝格的陷阱脫身,這時則奮力擺脫馬肯森的陷阱。六十五歲(和馬肯森同齡)的普列韋是天生的將才,有位在其司令部待過的人憶道:“他掌握情況格外迅速,做決定快且明確。”[11]普列韋的第五集團軍,前軍變後軍調頭行進,三天時間在冰封道路上走了一百一十公裏路,把馬肯森部打退到羅茲,然後攻擊試圖包圍俄軍的德軍右翼。[12]信心大增的倫南坎普夫第一集團軍在洛維奇(Lowitsch,波蘭語稱羅茲/Lowicz)逼近德軍左翼。馬肯森部來到羅茲城外,發現該地已有俄國七個軍。該部突然陷入被兵力大自己一倍的俄軍包圍的險境。尼古拉大公察覺到這是場決定戰局成敗的戰役,把總司令部從巴拉諾維奇移到羅茲東邊的斯凱爾涅維采(Skierniewice)村。

一如在華沙時,魯登道夫放手一搏且輸了。俄軍計劃淩亂無章,先是前進,然後後退,使他以為俄軍最近一次退回羅茲的舉動,預示其要倉皇撤退到維斯瓦河對岸,而非欲堅守陣地。一如馬肯森,魯登道夫上鉤,一頭沖進魯斯基設下的陷阱。在羅茲以北、以西,戰事最激烈,而在此二處,俄軍人數多於德軍;由於羅茲城的補給近在咫尺,總是大嘆彈藥不足的俄軍,在此難得地有了充足的彈藥,而德軍處於長長補給線末端,就要彈盡糧絕。俄軍傷兵的性命被看得比彈藥還不值,任其死亡、腐爛。俄國議會議長米哈伊爾·羅贊科(Mikhail Rodzyanko)在前線附近下車,看到俄軍傷兵一萬七千人躺在冰冷的泥土上,其中大部分人已躺了五天,沒人處理過他們化膿的傷口,更別提運到後方救治。[13]

德軍與普列韋部激戰時,也在竊聽俄國的無線電,自坦嫩貝格之役起,德軍就每天這麽做。他們在地圖上標出倫南坎普夫部往羅茲緩緩行進的路線,知道不管自己還有什麽優勢,那優勢正快速流失。馬肯森部賭他仍有時間派萊因哈德·馮·謝弗(Reinhard von Scheffer)的預備軍(六個師五萬五千德國兵力)到羅茲城東邊,完成對該地俄國兩個集團軍的包圍。此一行動原應由奧軍執行:康拉德命令已從杜納耶茨河悄悄潛到維斯沃卡河邊的第四集團軍從該河後面出擊,即從南邊進攻,以“徹底消滅波蘭境內的俄軍”,但該部未做到。約瑟夫·斐迪南大公的第四集團軍頂著敵人的猛烈攻擊欲強行渡過維斯瓦河,卻遭位於其右側的俄國第三集團軍和左側的俄國第九集團軍硬生生擋住(對斐迪南大公部來說,這已是其司空見慣的困境)。奧軍士兵沖過浮橋,陷入俄軍榴彈炮和機槍彈的火海,死傷特別慘重,致使第四集團軍某些師不得不更名為旅。鼓手和樂師奉命放下樂器改拿槍。上級對此的解釋是:“因為不再需要音樂。”[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