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二章 《胡亂論語》(第2/13頁)

其次,孔子的處境決定了他很難去經商。魯國是個農耕國家,歷來輕視商業,孔子畢竟做過大夫,去經商就等於放棄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從另一個角度說,孔子教育弟子們不要去經商,如果自己反而去經商,就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這樣,孔子實際上就陷入一種尷尬境況。憑借自己的政治主張得不到富貴,可是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同樣得不到富貴。於是,不如堅持。

所以孔子說得很明白:我想富貴啊,要是給人家趕車也能富貴的話,我也願意。可是,如果沒有什麽辦法能得到富貴,我還是從事我喜愛的事業吧。

按《論語》。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在得不到富貴之後,孔子自我安慰,說是如果通過不道義的方法得到富貴,對於自己來說就是浮雲,根本不去想。

按《論語》。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從理想和追求來說,孔子的一生是很失敗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證明這種失敗,那就是通過孔子弟子們的發展。最堅信孔子學說的顏回和原憲都混得很悲慘很窮困潦倒,而背離了孔子學說的冉有和子貢都混得很滋潤很有成就。

【儒法道】

按《論語》。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不同階段,不同的年齡和不同的際遇,每個人的思想都是在變化中的,而絕不是一成不變的。

孔子也是這樣。

所以,我們可以說孔子是儒家的聖人。但是,我們不能說孔子就是儒家,因為他也是法家和道家。後世所強調和放大的孔子的思想,實際上多數是他早期的思想。

早期,孔子篤信周禮,崇拜周公,這時候他的思想是純正的儒家思想。所以,到了齊國他拿君君臣臣來說話。

但是,在齊國他感受到了另外一種文化,他一定思考過為什麽齊國會比魯國強大,所以他對於不遵守周禮的管仲有了新的認識,對不肯為國君獻出生命的晏子有了新的看法。

回到魯國之後,孔子的思想已經由儒家向法家轉化。實際上,周禮本身就是禮法,就有法的元素。

在從魯國前往衛國之後,衛國文化對他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到周遊列國碰壁之後,孔子實際上已經經過了多次的反思,他很少再提周禮,相反,他懂得了變通,明白自己是不可為而為之,對管仲則更加敬佩,而管仲是法家。

回到魯國,孔子已經從儒家成為法家,一個故事可以印證這一點。

按照魯國的法律,如果有人能夠從外國贖回在那裏做奴仆的魯國人,可以從政府領取獎金。有一次,子貢從外國贖人回來,卻退還了獎金。聽說這件事情之後,孔子非常失望。

“子貢錯了,聖人做事,是可以移風易俗的,是給大眾做榜樣,讓老百姓都能按照他的做法去做的。如今魯國富人少窮人多,子貢作了這樣一個榜樣,有幾個人能做到他那樣呢?從今以後,魯國人不會再去想辦法贖人了。”孔子說。這段話,貫穿了法的精神。

按《說苑》。魯國之法,魯人有贖臣妾於諸侯者,取金於府;子貢贖人於諸侯而還其金,孔子聞之曰:“賜失之矣,聖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其身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贖而受金則為不廉;不受則後莫復贖,自今以來,魯人不復贖矣。”

實際上,在《論語》中,孔子所崇拜的人並不多,可是他崇拜管子和子產,而這兩人是著名的法家人物。這說明什麽?說明他的思想由儒到法了。

另一個非常具有說服力的證據來自子夏。

子夏是孔子在衛國以及回到魯國期間最器重最賞識的弟子,孔子一定認為子夏是最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學問最佳的繼承者和闡發者。所以,孔子說子夏是“起予者也”。所以,孔子把《詩經》和《春秋》都傳給了子夏,對他的偏愛無以復加。

孔子去世之後,子夏受魏文侯之邀前往西河講學。子夏的學生中,有田子方、段幹木等大儒,但是特別要提出的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法家李悝、商鞅都出於子夏門派。

李悝(即李克)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法學專著《法經》,商鞅在秦國變法。

毫無疑問,子夏的法家思想來源於孔子,只不過子夏發揚光大了。

而另一位法家代表人物吳起出於曾參的門下。

孔子的晚年沉迷於《易經》,理想的破滅讓一向不談命不說神的孔子開始說命了,開始淡泊世間的得失了。這個時候,孔子儼然化身為道家了。這個時候,他才真正理解老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