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〇章 冉有和子貢

孔子回到衛國的第二年,也就是魯哀公七年的春天,晉國攻打衛國。其實,也就是趙鞅攻打衛國。為什麽趙鞅要攻打衛胃?兩個原因。

第一,在趙家和範家、中行家的戰爭中,衛國站在了趙家的對立面。第二,衛國廢太子蒯聵投奔了趙鞅,趙鞅要幫助蒯聵奪回衛國國君的位置。

說起衛國國君,還有一段故事。

【冉有的性格】

當初衛靈公為了南子趕走蒯聵之後,一直沒有立太子。直到衛靈公鞠躬盡瘁之前,才立了另一個兒子公子郢為太子,而公子郢從一開始就不願意,到衛靈公死後,則是堅決不肯當衛國國君,而推薦蒯聵的兒子姬輒繼承君位,最終,公孫輒登基,就是衛出公。

這個時候,蒯聵和衛出公之間的關系就很復雜了。

按理,衛出公可以把父親請回來當國君,可是衛出公不願意,他覺得國君的位置比老爹更重要。而蒯聵也可以選擇待在國外,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出任國君了,應該為兒子高興。

可是,父子二人誰也不肯讓誰。

就在衛出公繼任的時候,蒯聵也在想辦法回來當國君。當時晉國內部正亂,趙鞅顧不過他來,於是只派了陽虎幫助他。陽虎帶著人假裝是為了衛靈公奔喪的,襲擊了衛國的戚地,然後以戚地為蒯聵的據點,隨時準備趕走衛出公,搶走衛國國君的寶座。

衛出公知道父親有趙鞅的支持,因此不敢輕易攻打戚地,不過布置了重兵防範父親。

這一次趙鞅出兵攻打衛國,衛國全力防守,晉國也沒有什麽辦法。

對於這件父子相爭的事情,孔子的態度怎樣呢?

冉有對孔子的想法很感興趣,他很想知道孔子想要幫助誰。

“兄弟,老師會不會支持衛出公?”冉有問子貢。從孔子的理論來說,父子相爭,他應該支持父親,也就是支持蒯聵;可是君臣相爭,他又應該支持國君,那就是支持衛出公。

“我側面問問。”子貢說,他也對這個答案感興趣。

於是,子貢假裝請教學問,來找孔子了。

“老師,伯夷叔齊是兩個什麽人?”子貢問孔子。

“古代的賢人啊。”孔子說。看見子貢來請教問題,孔子很高興。

“那麽,他們有沒有什麽抱怨?”

“求仁而得仁,有什麽好抱怨的?”孔子說得不以為然。

子貢從孔子那裏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支持衛出公。”

按《論語》。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冉有和子貢是死黨,兩人都非常聰明。論口才,子貢高於冉有,但是論城府,冉有深於子貢。子貢的聰明外露,而冉有的智慧深藏在內心。就像上面那件事情,冉有和子貢都猜到了孔子的態度,但是冉有不去問,而讓子貢去問,而子貢非常想去問。

兩人都屬家境比較好的,因此共同話題很多。相比較,子貢比較傲氣,喜歡批評嘲笑人;而冉有非常老到,八面玲瓏誰也不得罪,用現代話說,就是情商非常高。

由於冉有的管理能力很強,而且人非常謹慎,孔子讓冉有做管家。

—次,子路從蒲地來看望老師,順便帶了些土特產之類。

“老師,我有個問題想請教。”子路說,他每次來都有問題請教。

“說啊。”

“我總能聽到一些好建議,是不是可以按照這些建議去施行?”

“你應該向當地的父老咨詢之後再決定啊。”孔子回答。

子路得到了教導,告辭走了。

過一陣,冉有來請示工作,請示完之後,問了同一個問題。

“老師,有些好的建議,是不是可以聽到了就施行?”冉有問。

“那當然了,聽到了就去做啊。”孔子回答。

冉有得到了教導,也走了。

公西華一直就在孔子的身邊,這個時候他提了一個問題。

“老師,為什麽兩個師兄提同樣的問題,老師的回答截然不同呢?”公西華有些困惑,因為這兩個師兄都是老師喜歡的學生,不大可能故意告訴誰錯誤答案。

“子路總是喜歡冒進,喜歡打頭陣,所以我要讓他謹慎;而冉有呢,總是小心翼翼,瞻前顧後,所以我要鼓勵他大膽去做。”孔子說。

冉有的謹慎,由此可見一斑。

而孔子的因人施教,由此也可見一斑。

按《論語》。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