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管仲的富民政策

鮑叔牙灰溜溜地回到了齊國。

在路上,他在考慮一個問題:“在管子面前,我是不是很沒有面子?”

最終他考慮明白了:“與管子相比,我根本就不該考慮面子的問題。”

所以,回到齊國,鮑叔牙直接去找齊桓公了。

“老師,別擔心,咱們接著幹,這次給你六百乘戰車。”齊桓公怕老師不好意思,自己先開口了。

“主公啊,你知不知道,咱們錯了。既然明知道管仲比咱們高明,為什麽不聽他的呢?再這樣,只怕他就離開齊國了。聽他的吧,別打了。”鮑叔牙是個實在人,知道錯了他就會承認。

其實,齊桓公也在反思,他也覺得還是聽管仲的比較好。

【偉大決策】

內閣會議。

“各位愛卿,我錯了。”齊桓公上來直接認錯,大家都吃了一驚,還沒有國君這樣爽快地認過錯。

管仲松了一口氣,他最擔心齊桓公上來就說“咱們接著跟魯國幹”。

“從今天開始,仲父全權處理國內國際事務,各位有什麽事情,首先要報仲父。仲父認為他可以決定的,不用請示我。認為需要跟我商量的,隨時來找我。散會,我要打獵去了。”齊桓公說完,轉身走了。

就這麽簡單。

有的時候,歷史就這麽簡單。

管仲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去做了。他制定了兩個原則:一、穩定壓倒一切;二、先富民,後強國。

我們來看看管仲是怎樣治理國家的,看過之後,不要不相信,不要以為管仲是美國總統,管仲就是管仲,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理。有人說中國重孔子而輕管仲是這個國家最大的悲哀,也許事實上確實是這樣。

【首先,構建和諧社會】

一個國家怎麽樣才能和諧呢?怎麽樣才能穩定呢?管仲認為,分業管理是要點。他把老百姓分成四個類別:士、農、工、商。這四類人之間職業不同、收入不同,因此他們之間最容易出現矛盾,也容易使人見異思遷,導致社會混亂。

因此,管仲首先推行了四民分業、三國五鄙制度。讓士、農、工、商四民互不雜處,各歸所屬,父子相襲,安居樂業。四民中,士、工、商三民居於國都,農民居於郊野。把國都劃分為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士鄉,共二十一個鄉。十五個士鄉是齊國的主要兵源。齊桓公自己管理五個鄉,上卿國家和高家各管五個鄉。

國都中五家為一軌,十軌為一裏,四裏為一連,十連為一鄉。這就是“三其國”。每級各設官長,各負其責,每年正月鄉長向國君報告治理情況。對在郊野的農民,三十家為一邑,十邑為一卒,十卒為一鄉,三鄉為一縣,十縣為一屬。這就是“五其鄙”。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大夫。每年正月,由五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匯報,督察其功過。於是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

這一套管理方法簡稱“分居”和“定業”。“分居”不是如今的夫妻分居,而是四業分居,好處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定業”就是父業子承,促進社會分工的專業化和技術化。

這樣的社會管理體系十分科學,成為其後各個朝代的範本。令人敬佩的是,這樣的管理體系並不是戶籍制,並不限制人口流動,更沒有像後來的秦國那樣搞成連坐,十分人性化,完全符合管仲以民為天的思想。

【其次,農業是根本】

那個年代是農業社會,農業被管仲放在絕對重要的第一位。管仲對於農業的論述十分高深,土地的成色、灌溉的構成等等絕對技術性的東西都說得清清楚楚,可見管仲是個怎樣的通才。

管仲用了大量的篇幅講述土地的重要性,講述農業的重要性。

管仲認為,歷代統一天下的君主,其原因就是“國富而粟多”,而糧食來源於農業,因此歷朝歷代的君主都是非常重視糧食的。

“地博而國貧者,野不辟也;……地辟而國貧者,舟輿飾,台榭廣也。”開辟土地是管仲始終強調的,而開辟了土地國家依然貧困,就是政府太奢侈了。

管仲研究農業的水準絕對是大學教授級別的,齊國有多少種土壤,什麽土壤適合種什麽樣的作物,什麽樣的季節應該進行怎樣的農業活動,多大的土地能夠養活多少人等等,都說得清清楚楚。

【第三,減免農業稅】

正因為農業的絕對重要性,農民的利益和積極性也被管仲認為是至關重要的。

管仲認為,農業生產是要依靠天時的,每年的收成是固定的,但是打起仗來就會一下子需要很多糧食,這個時候農民就無法承受。因此,國家要有儲備,還要少打仗。

管仲同時認為,國家的稅收不能靠農業,因此,要減免農業稅,政策上要向農業傾斜。天哪,這好像是溫家寶總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