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南朝軍人勢力與皇權(第3/10頁)

陳霸先集團“軍人共同體”比較明顯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在555年底北齊軍徐嗣徽、任約所部渡過長江進攻建康,與陳霸先軍進行了激烈戰事,兩軍都糧盡力竭被迫議和。齊軍提出的條件是陳霸先需交一名侄子到北齊為人質。陳霸先子侄多已被北周俘獲,很不願意接受這個條件。但“時四方州郡並多未賓,京都虛弱,糧運不繼,在朝文武鹹願與齊和親”,陳霸先亦不能堅持己見,只得宣布送侄子陳曇朗入齊。他對諸將說:“……齊寇若來,諸君須為孤力鬥也!”[11]雙方由此達成和議,齊軍返回江北。次年齊軍再次大舉渡江進犯,被陳軍擊敗。陳軍拒絕釋放俘獲的齊將蕭軌、東方老等,而陳曇朗也被北齊處死。在宣帝陳瑣朝,吳明徹部全軍覆沒之後,陳朝一度面臨亡國威脅,為了使舉國上下團結振作,陳瑣在建康郊外立壇,與朝臣、將領一起對天盟誓,次日,又“分遣大使以盟誓班下四方,上下相警戒也”[12]。這種強調君臣一體、共禦國難的儀式也比較少見,亦可看作陳政權“軍人共同體”風格的體現。

第二節 宋、陳軍人改立皇帝的選擇

承平年代皇位繼承有一整套基於儒家學說的規範:皇帝的嫡長子是法定繼承人(太子),但有些情況下,皇帝也可指定其他皇子繼位;先皇死去時如果少帝年齡尚幼,則由幾名核心大臣輔政,保障少主長大和親政。這套規範的早期模板是周武王死後周公輔佐年幼的成王。到西漢時,霍光和王莽都扮演過這種輔佐少主的角色,並引發了不同的結局。但在戰爭威脅之下的南朝,這種規範的皇位過渡模式經常遭遇挑戰。由於戰爭影響,南朝重臣往往是武人出身的將領,局勢和職業風格使得這些武人將領另有一套選擇皇帝的標準,他們更傾向於推舉年長且有能力的人做皇帝,這一幕曾在南朝多次上演。

最早體現出南朝政治這一特征的是宋文帝劉義隆的即位。宋開國皇帝劉裕死後,即位的少帝劉義符行為荒唐,導致朝政混亂,劉宋被北魏奪去河南地帶即在此時。受劉裕遺命輔政的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決心更換皇帝。他們廢黜並處死了劉義符,迎立劉裕第三子、荊州刺史、宜都王劉義隆到建康即位。主持此次廢立的四位輔政大臣中,檀道濟是武人出身,一直在劉裕麾下征戰。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並非武將,但都是長期追隨劉裕的舊臣:徐羨之是劉裕親家,多在劉裕出征時主持後方政務;傅亮、謝晦是士族文人,長期在劉裕幕府供職,以才幹受提拔至重臣之位,所以他們都深受劉裕果敢風格影響,選擇劉義隆為帝的標準是因為他聰穎有才幹且較年長(十八歲)。[13]當時曾有人主張以十二歲的劉義恭為帝,遭到徐羨之等人拒絕。[14]顯然他們更傾向推選年長的君主。而劉義隆開創“元嘉之治”的表現也證明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為了給劉義隆即位掃清障礙,徐羨之等人不但殺死了少帝劉義符,還處死了排行第二、“輕動無德業”的廬陵王劉義真。[15]這種不計後果的決絕風格也頗有劉裕之風。但這也引起了劉義隆的極大恐懼,所以他穩定政權之後,陸續借機處死了四人。如果四人的做法稍微含蓄謙和一些,比如在擁立劉義隆的同時保持劉義符、劉義真的性命,則劉義隆未必敢對四人進行清洗。但這顯然不是劉裕和他的部屬們的風格,南朝政治血腥、充滿殺氣,也正由此開端。

陳朝的“軍人共同體”色彩較重,在帝位的傳承上也有表現。首先是陳霸先死後將領們擁立文帝陳蒨繼位。559年陳霸先病死時身邊沒有子嗣:其子陳昌在梁元帝朝廷陷落時被俘入周。[16]當時陳朝將領比較看好的是陳霸先的侄子臨川王陳蒨,他富有征戰經歷,曾參加過對王僧辯所部以及北齊渡江軍隊的戰鬥。陳霸先死時他正率部在南皖口防範王琳軍。當時陳朝重要將帥大都在防禦王琳的前線,只有杜棱在建康負責留守事務。杜棱從嶺南就在陳霸先麾下作戰,在陳朝諸將中資歷較老,他派人到南皖秘密迎接陳蒨回建康即位:

三年,高祖(陳霸先)崩,世祖(陳蒨)在南皖。時內無嫡嗣,外有強敵,侯瑱、侯安都、徐度等並在軍中,朝廷宿將,唯棱在都,獨典禁兵,乃與蔡景歷等秘不發喪,奉迎世祖……[17]

另一名重要將領侯安都此時正在班師回建康,他經過南皖時獲悉陳霸先死訊,遂陪伴陳蒨一起回到建康,與杜棱等推戴陳蒨即位。陳霸先遺孀章皇後試圖迎接親生的陳昌為帝,所以堅決不同意陳蒨繼位。在群臣猶豫之際,還是侯安都從太後處強搶了皇帝玉璽,並將陳蒨推上先皇靈前,象征其已是合法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