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北魏政權後期的戰爭模式(第4/13頁)

元宏吸取了前次南征戰線過寬、兵力分散的教訓,此次將主攻方向確定在南陽盆地和義陽地區。因為這裏距離新都洛陽距離最近,威脅最為直接,而且前度魏軍受損失最大的也是南陽方向。元宏親率主力攻擊南陽及漢水以北(沔北)地區,豫州刺史王肅受命攻擊義陽。

魏軍主力首先到達前度盧淵等戰敗的赭陽城。齊軍依舊采取據城固守的策略。元宏留部分魏軍圍城進攻,自己帶主力南下到達南陽郡治宛城,依舊留部分軍隊圍攻,主力繼續南下,分兵圍攻新野。這樣,沔北地區的大小城壘都被魏軍分兵圍困。孝文帝則率以騎兵為主的禁軍往返於各城之間督戰,並準備阻擊自襄陽北上的敵援軍。

圍城戰持續了三個月,到太和二十二年(498年)一月,新野城首先攻克。這意味著切斷了南陽齊軍的退路,引發了湖陽、赭陽、舞陰等城壘的齊軍棄城遁逃,部分被魏軍截獲殲滅。到二月,宛城也被攻破。魏軍完全占領了南陽盆地。齊軍崔慧景、蕭衍部從襄陽北上,試圖進行反攻,但進至鄧城時,被元宏親率的騎兵主力迎擊,齊軍損失二萬余人,被迫退回襄陽。關於魏軍南征的兵力,《南齊書》雲:

宏時大舉南寇,偽鹹陽王元憘、彭城王元勰、常侍王元嵩、寶掌王元麗、廣陵侯元燮、都督大將軍劉昶、王肅、楊大眼、奚康生、長孫稚等三十六軍,前後相繼,眾號百萬。其諸王軍朱色鼓,公侯綠色鼓,伯子男黑色鼓,並有鼙角,吹唇沸地。[23]

這個記載比較誇張。首先,此時劉昶已死,不可能參與。王肅所部主攻義陽,與元宏不在同一戰場。且全部南征的魏軍也不會有百萬之眾。《南齊書·魏虜傳》又載“宏自將二十萬騎破太子率崔慧景等於鄧城,進至樊城,臨沔水而去”[24]。對於魏軍主力騎兵的數量也過於誇大。《南齊書·曹虎傳》所載數字則相對真實:“……崔慧景於鄧地大敗,虜追至沔北。元宏率十萬眾,從羽儀華蓋,圍樊城。”[25]《資治通鑒》卷一百四十一也采用了這個說法。

三月,南陽地區戰事結束,元宏率禁軍前往懸瓠城休整。此時東路軍卻遇到困難:王肅圍攻義陽許久不能克城。齊軍裴叔業部五萬人渡過淮河,攻擊魏南兗州治所渦陽城。渦陽屬於王肅的都督區,[26]但距離豫州治所懸瓠較遠,離徐州治所彭城較近,[27]所以徐州、豫州方面都有救援之責。徐州魏軍首先趕到,被齊軍擊敗。[28]元宏命豫州軍傅永等前往解渦陽之圍,又被齊軍擊敗,損失萬余人。王肅忙於攻擊義陽,無力分兵,遂向元宏請求增兵救援渦陽。元宏卻拒絕了這個請求,他聲稱:自己派兵少則無濟於事,“多遣則禁旅難闕”,所以他命王肅以保住渦陽為重,義陽不能攻克便罷。王肅得此指示後放棄義陽之圍,東上救援渦陽。據《南齊書·裴叔業傳》:

虜主聞廣陵王敗,遣偽都督王肅、大將軍楊大眼步騎十余萬救渦陽,叔業見兵盛,夜委軍遁走。明日,官軍奔潰,虜追之,傷殺不可勝數,日暮乃止。[29]

王肅所部兵力應不會有十余萬之多。《南齊書·裴叔業傳》承認此戰齊軍戰敗,損失頗大,而《魏書·王肅傳》則只記載“肅乃解義陽之圍,以赴渦陽,叔業乃引師而退”[30],未載其戰果。

至此,夏季即將來臨,元宏準備暫緩對南齊的攻勢,他本人駐紮懸瓠城,待秋季再展開進攻。[31]去年夏季征發的五州士兵作戰已近一年,需要換防,所以元宏在四月份詔命:“發州郡兵二十萬人,限八月中旬集懸瓠”,以替換上一年的士兵。禁軍騎兵也應當進行了相應換防,但史書未載。

到八月時,各州新兵已經抵達懸瓠,但元宏忽然病重不起,對齊戰事只能中止。九月,魏軍方面聲稱因為蕭鸞新死,“禮不伐喪”,宣布撤兵。[32]元宏的第二次南征至此結束。

第二次南征的總結及余波

497—498年的第二次南征,魏軍成功占領了以南陽、新野為核心的沔北地區,將邊界南推到漢水附近。這是元宏等北魏君臣吸取了第一次南征教訓的成果:

第一,提前進行廣泛動員,確保參戰的兵員數量,以及利用好冬季作戰的“窗口期”;

第二,明確戰役目標,集中兵力,在重點方向實現突破(沔北和義陽);

第三,在攻擊沔北地區時決策正確,圍城和打援相結合。對於齊軍據守城壘的情況,魏軍並不采用步步推進、逐城攻克的戰術,而是以主力推進至敵境縱深,對頑抗城壘進行分兵包圍,以步兵進行長期圍攻,騎兵主力則在戰線前方運動,伺機打擊敵援軍。這種快速推進、同時攻擊多城的方式,和467—469年慕容白曜攻青齊時逐城推進的戰術很不相同。這是因為此次魏軍投入的兵力很多,同時有完備的後勤保障體系,使一線軍隊不必四出搶糧,可以全力投入攻城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