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靜待成長(第2/2頁)

老師只教沏茶的流程,感覺好像什麽也沒教,其實已經教了許多。所以,我們才能如此自由發揮。

茶道只有“禮法”,“禮法”本身又要求嚴格,幾乎毫無自由可言。可是,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約制。

在學校裏,我們學到的是必須在規定時間內想出正確的“解答”。愈快找出解答的人,評價愈優秀;一旦超過一定時間,或是出現不同的解答,或者與整體結構制度格格不入,就被視為差勁。

可是,茶道的領悟並無時間限制,無論只需三年或需要二十年,都是個人的自由。該領悟時就能領悟,成熟的速度因人而異,就靜待個人的時機。

早理解的人,不因此獲得較高評價;晚開竅的人,也自然能展現自己的深度。

答案何者正確、何者錯誤,何者為優、何者又為劣,其實並無定論。“雪是白的”“雪是黑的”“沒有雪”都是答案。人本來就有不同,想出來的解答當然互異。茶道包容各式各樣的人。

在我的意識中,茶道就像圍棋“黑”“白”子隨時可能逆轉情勢勝出。雖然我曾經認為“茶道有如將人嵌入模具中”,但其實一切皆自由。

在強調自我的學校教育中,人人為競爭而感到不自由;嚴格要求禮法、受約束的茶道,反而容許個人的樣貌,享有莫大的自由。

究竟所謂的真正自由,是什麽?

直到現在我們到底和什麽在競爭?

學校、茶道的宗旨,皆在教育人成長。不過,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學校總教人與“別人”相比,茶道則希望人能與“昨日的自己”相較。

我突然想起一個人的背影。

超過八十歲的老婦人,滿頭白發梳成一個髻,肩上披著仙客來花色披肩離去的身影。第一次和道子去三溪園參加茶會時,在面對庭園的榻榻米房裏碰到這個老婦人。

“呵,我一定會再來參加的。”

她離去時,很高興地這麽說。

“來茶會學習,真的很快樂呢!”

當時只知為考試而讀書的我和道子,總覺得八十幾歲的人還談什麽“學習”,真不相稱。

其實,這個世上到處存在著與學校完全不同的“學習”。經過二十年,現在我才有這樣的認知。這樣的認知,並非學校老師所教的解答,也不是優劣競爭下的成果,而是自己一點一滴領悟後找到的答案。是用自己的方法,創造出屬於自我的成長路途。

只要能不斷有所領悟,一生便能持續自我地成長。

所謂“學習”,就是這樣教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