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出聲的飲用

然後,一碗茶放在我的面前。

中學時,全家曾一起到京都旅行,在龍安寺裏,我喝過這樣盛裝在黑色茶碗中,只有一點茶水,卻滿是泡沫的抹茶。父母親覺得很好喝,可是我和弟弟才喝一口,就皺著眉頭說:“好苦啊!”

(為何大人們會覺得這麽苦的茶好喝?)

其實,就像是第一次品嘗黑咖啡、喝第一杯啤酒時,成人的飲料總留存著苦澀的滋味。

我喝抹茶的經驗也僅止於那一次。

茶碗裏的泡沫覆蓋了大半青汁狀的抹茶。

“抹茶先喝兩口半!最後要出聲喝完,一滴不剩。”

“咦?要喝出聲音?”

“沒錯!最後喝出聲,代表喝完的暗號。”

小時候,曾經有將果汁“咕嚕咕嚕”一口氣灌進喉嚨的體驗。可是長大後,聽太多“在歐美,喝湯時發出聲響是很不禮貌的行為”之類的話,現在參加婚宴時,只要聽到鄉下的阿伯稀裏呼嚕喝濃湯,都會不由自主地臉紅。

(總覺得,很討厭……)

雖然心裏覺得有點兒抗拒,可是喝完兩口,第三口下定決心,發出“窣——”的一聲。刹那間,覺得耳邊真的響起“窣——”聲。其實,靦腆的感覺只在一瞬間,嘗試之後反而有種快感。

不過,茶還是苦澀的。這種苦澀滋味卻由於口中殘留的饅頭甘味中和而淡化了。

“帛紗要啪地扯響,那樣好奇怪喲!”

“喝茶要喝出聲,也很奇怪。”

當天,我和道子一路笑談文化上的小沖擊,慢慢走回家。

第二次上課,我們遇上更多難以理解的事。

不必問為什麽。

第二次上課,首次接觸到“刷刷”攪拌用的竹刷。

“這叫作‘茶筅’喲!”

將細致的筅端向內轉圈攪動。

阿姨在只倒入少許開水的茶碗中,用茶筅轉圈攪動,一邊將茶筅拿到鼻前,如此重復三次奇特的動作。

“好,換你們做做看。”

我們也一邊用茶筅轉圈攪動,一邊將茶筅拿起來。有點像“撚香”時的動作。

“……為什麽要這樣?”

“嗯?為了查看筅端上的細竹條有沒有折損。”

“那為什麽要轉圈攪動呢?”

“不必問為什麽。總之,照著做就對了。”

“……”

阿姨拿出白麻布。

“這是‘茶巾’。看好。”

一說完,就用折好的茶巾大幅度來回擦拭茶碗口邊三圈。每擦完一圈,還將茶巾放在碗底下轉動。

“最後,要在碗底下寫平假名的‘ゆ’字喔!”

“為什麽?”

“別問為什麽。一直問‘為什麽’,我也很傷腦筋。總之,不懂也沒關系,照著做就對了。”

好奇怪的感覺,通常學校的老師們會說:“剛才的問題,問得很好。不懂的事,千萬不可囫圇吞棗裝懂。有不了解的地方,一定要問到懂為止。”

所以,我一直以為問“為什麽”是很好的學習態度。

在這裏,這樣問卻很失禮。

“理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照著做。也許你們會覺得反感,但茶道就是這樣。”

從武田阿姨口中聽到這樣的話感覺很意外。

可是,那時候武田阿姨卻用滿懷感念的眼光看著我們說:“這就是茶道,沒什麽道理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