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明清文藝思潮(第2/8頁)

由於它們由說唱演化而來,為了滿足聽眾的要求,重視情節的曲折和細節的豐富,成為這一文學在藝術上的重要發展。具有曲折的情節吸引力量,和具有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的細節真實性,構成說唱者及其作品成敗的關鍵。從而如何構思、選擇、安排情節,使之具有戲劇性,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如何概括地模擬描寫事物,聽來逼真而又不嫌繁瑣;不是去追求人物性格的典型性而是追求情節的合理,述說的逼真,不是去刻畫事物而是去重視故事,在人情世態、悲歡離合的場合境遇中,顯出故事的合理和真實來引人入勝,便成為目標所在。也正是它們奠定了中國小說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點。

與宋明話本、擬話本並行發展的是戲曲。元代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造成了經濟、文化的倒退,卻也創造了文人士大夫階層與民間文學結合的條件。它的成果就是著名的文詞華美的元代雜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四大家成為一代文學正宗,《竇娥冤》《西廂記》《墻頭馬上》等等成為至今流傳的傳統劇目。到明中葉以後,傳奇的大量湧現,把戲曲更推上一個新的階段。除了文學上的意義外,更重要的是,它已發展和定形為一種由說唱、表演、音樂、舞蹈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創造了中國民族特色的戲曲形式的藝術美。直到昆曲和京劇,在所謂唱、念、做、打中,把這種美推到了爐火純青無與倫比的典範高度。像昆曲,以風流瀟灑、多情善感的小生、小旦為主角,以精工細作的姿態唱腔來刻劃心理、情意,配以優美文詞,相當突出地表現了一代風神。

這是一種經過高度提煉的美的精華。千錘百煉的唱腔設計,一舉手一投足的舞蹈化的程序動作,雕塑性的亮相,象征性、示意性的環境布置,異常簡潔明了的情節交代,高度選擇的戲劇沖突(經常是能激起巨大心理反響的倫理沖突)…,使內容和形式交溶無間,而特別突出了積澱了內容要求的形式美。這已不是簡單的均衡對稱、變化統一的形式美,而是在其中與內容意義交織在一起。如京劇的吐字,就不光是一個形式美問題,而且要求與內容含義的表達有所交溶。但其中形式美又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中國戲曲盡管以再現的文學劇本為內容,卻通過音樂、舞蹈、唱腔、表演,把作為中國文藝的靈魂的抒情特性和線的藝術的本質,發展到又一個空前絕後、獨一無二的綜合境界。它實際上並不以文學內容而是以藝術形式取勝,也就是說以美取勝。

能不對昆曲、京劇中那種種優美的唱段唱腔心醉動懷?能不對那裊裊輕煙般的出場入場、連行程也美化為S形的優雅動作姿態嘆為觀止?髙度提煉、概括而又豐富具體,已經程序化而又仍有一定個性,它不是一般形式美,而正是“有意味的形式”。盡管進入上層和宮廷之後,趣味日見纖細,但它的基礎仍是廣泛的“市井小民”,它仍屬於市民文藝的一部分。

把這種市民文藝展現為單純視覺藝術的,是明中葉以來沛然興起的木刻版畫。它們正是作為上述戲曲、小說的插圖而成商品廣泛流傳,市場銷路極好。它也是到明末達到頂峰。像著名的畫家陳洪綬和徽刻[圖版49]便是重要代表。中國木刻有如中國戲曲一樣,重視選擇具有戲劇性的情節,不受時空限制,在一幅不大的圖版上可以表現不同空間和不同時間的整個過程,但交代清楚,並不會使觀者糊塗,仍然顯示了中國藝術的理性精神。它與小說戲曲一樣,並不去逼真地創造幻覺的真實,而更多訴之於理解、想象的真實。它從不拘束於“三一律”之類的時空框套,而直接服從於整體生活和理性的邏輯。“版畫構圖特點之一,……即在畫面不受任何觀點所束縛,也不受時間在畫面上的限制。……《火燒翠雲樓》描寫了大名府從東門到西門,以及西門到南門;畫出了時遷在翠雲樓英勇的放火,也畫出了留守司前,以及大街小巷,執戈動刀,滿布梁山好漢的奮勇戰鬥。王太守被劉唐、楊雄兩條水火棍打得腦漿迸流,敵將李成又如何擁著梁中書,在走投無路,等等情節,有條不紊的處處交代明白,使人一目了然。在刻畫上,既不是千軍萬馬,也不是密屋填巷,就由於在構圖上能創造性的組織了不受空間局限的畫面,才能收到既簡潔而又豐富的表現效果。……

明代版畫的輝煌,戲曲小說的插畫所放射出來的光彩是史無前例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版畫家們那種大膽想象力,那種大膽揭露社會的矛盾以及對人世悲苦的關懷,都是極具有意義的。”。足見,木刻從題材、內容、表現形式到審美意識,與戲曲小說完全一脈相聯,具有相同或相通的藝術特征和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