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方的時代:是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

世界180度大轉變

有時,只需一年的時間就可以改變腳下的土地。在西方世界中,1776年恰是這種情形。在美國,一場抗稅起義演繹成了一次革命;在格拉斯哥,亞當·斯密完成了政治經濟學領域的首部鴻篇巨制《國富論》;在倫敦,愛德華·吉本的著作《羅馬帝國的興衰》出版發行,一夜之內震撼全城。此時,偉人們正成就著不凡的事業。詹姆斯·博斯韋爾(James Boswell)是奧金萊克的第九任領主。不過,在當年的3月22日,博斯韋爾並沒有參加智者雲集的聚會,而是登上了一輛馬車,沿著泥濘的土地,駛往英格蘭中部伯明翰外的一片領地——索霍區。

從遠處看,索霍區的鐘塔、車道、帕拉第奧式的建築外表恰似鄉村小屋,說不定哪天博斯韋爾也想進去沏上一杯茶,聽幾個笑話。可是走近一瞧才發現,這裏錘子撞擊聲、車床嘶鳴聲、勞工咒罵聲嘈雜混亂、充斥雙耳,他對此地的任何美好幻想隨即消散得無影無蹤。這並非簡·奧斯汀小說中的場景,此處是一個工廠。雖然博斯韋爾特權在握,自命不凡,但是仍想一睹為快,因為索霍區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索霍區展現的一切正如博斯韋爾所料——成百上千的工人、“高大宏偉、設計精巧的機器”。更重要的是,此地的主人是馬修·博爾頓(博斯韋爾稱他為“鐵的領主”)。博斯韋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我永遠不會忘記博爾頓先生對我說的話:‘先生,我在這裏出售的是全世界想要的東西——能源。’”

正是博爾頓這類人欺騙了政治經濟學家,令他們做出悲觀預言。從采集狩獵者巡遊苔原覓食的冰河時期至博斯韋爾和博爾頓相識的1776年,西方社會發展緩慢,社會發展指數僅提高了45分。可是在隨後的100年裏,卻提高了100分。進步之快難以置信,世界來了個180度大轉變。1776年東西方的實力仍然不相上下,都只比43分——這一發展分值的上限高一點兒。一個世紀之後,能源交易將西方領先變成西方統治。“此乃真理”,詩人華茲華斯於1805年如是說:

……一小時的

世界在躁動,最溫和的人都被激發了;

騷動、激情與觀點的碰撞

充滿了貌似平靜的屋子。

普通的生活中卻激蕩著思想觀點的碰撞。

我一直說:“歷史真是諷刺啊,

過去就是現實生活的鏡子!”

的確,歷史是諷刺的,至少過去是這樣。但實際上,未來並非如此。其實,世界的躁動才剛剛開始,在下個世紀西方世界將迎來超常規的發展。對於任何在縱軸顯示出當代西方社會發展指數沖到906分的圖表(見圖10-1),都會將充斥本書前九章的上下沉浮、領先落後、勝敗得失的社會變化貶得一文不值。而這些變化都是由博爾頓所出售的能源導致的。

圖10-1 世界躁動:過去2000年社會發展狀況。此圖展示了自1800年來西方引領的發展騰飛,這讓世界早期歷史中的所有事件變得無足輕重

蒸汽機:改變了一個時代

其實,早在博爾頓之前,世界就有了能源,而他所出售的是更先進的能源。幾百萬年來,幾乎所有驅動力都來自人力和畜力,雖然人力、畜力非常驚人——可以興建金字塔、開鑿大運河、描畫西斯廷大教堂——但終究有局限性。最明顯的就是,人力、畜力是動物身體的一部分,動物需要吃,需要睡,還需不時地補給能量、添加衣物。而所有這一切都來源於植物和其他同樣需要吃、睡等活動的動物。並且,在這條相互依存的關系鏈上,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土地的支持。因此,當土地在18世紀中葉越來越緊缺時,人力、畜力也變得昂貴起來。

幾個世紀以來,風能和水能推動輪船和磨石運轉,助人力、畜力一臂之力。但是,風能和水能同樣有弊端,它們只能在某些地方使用。蒸汽冬天凝結,夏天蒸發;而空氣一旦凝重,風車的葉片就一動不動。

人們需要的是隨時隨地都能方便使用的能源,這樣人們可以在工作中使用能源,而不是將工作遷移到能源所在的地方完成。此外,這種能源來源要可靠,不會因天氣的變化而改變供給;它占地適中,不會侵占百萬頃樹木和農田。11世紀中國開封的冶鐵工場主發現,煤是種不錯的能源。但它也有局限性,煤只能在發熱時提供熱量。

將熱量轉化為動力的突破始於18世紀,地點就在煤礦中。當時,洪水一直困擾著人們。雖然可以用人力、畜力和鏟鬥開采礦井(比如,有個聰明的礦主給500匹馬套上軛,讓它們來拉一條鏟鬥鏈),不過非常昂貴。事後,人們發現解決方法非常簡單:可以用發動機(以礦井中的煤為動力)將水抽上來,而無須吃食物的動物了。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