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西部高原(第5/6頁)

猶太人的祖先離開他們在東美索不達米亞的荒涼村莊之後,穿過阿拉伯沙漠的北部,跨過西奈山與地中海之間的平原,先在埃及逗留了幾個世紀,最後他們流浪的腳步到達朱迪亞山與地中海之間那一小塊狹長的沃土上,便停留了下來。經過與當地土著人幾次激烈的交戰,他們終於奪得了大量的村莊和城市,建起了一個獨立的猶太國家。

然而他們在這裏的生活一定非常不如意。在西側,腓力斯人和來自克裏特島的非閃米特民族占據了整個海岸地帶,使猶太人無法接近大海;在東側,一道巨大的大裂谷從南到北將他們與亞洲其他地區隔絕,最深在海平面以下1300英尺。當初施洗約翰曾選擇定居於此地。這條大裂縫北起黎巴嫩和前黎巴嫩之間,沿著約旦河河谷南下,經過太巴列湖(又稱加利利海,低於海平面520英尺)、死海(低於海平面1292英尺,美洲大陸最低點——加利福尼亞的死谷也不過在海平面以下276英尺),再穿過伊多姆古國(莫阿布人曾經居住的地方)的舊地,最後到達紅海北部的亞喀巴灣。

這條裂谷的南部是世界上最炎熱、最荒涼的地區。這裏遍地是瀝青、硫磺、磷礦石和其他令人生畏的礦物質。現代化學工業可以從中提取十分有價值的東西,就在戰前,德國人曾在此成立過一家實力強大的“死海瀝青公司”,但是在古時候,人們卻對此地望而生畏。因為當時的人相信,這座城市之所以被摧毀,不是由於一次尋常的地震,而是因為罪孽深重,耶和華用火和硫磺將它夷為平地。

當東方第一批入侵者越過與大裂谷平行的朱迪亞山,發現那裏的氣候與景象和南部大不相同,而是呈現出另一番風光時,他們一定為自己找到了一塊“流淌著牛奶與蜂蜜的土地”歡呼雀躍。現在去巴勒斯坦,人們已經很難發現牛奶或者蜂蜜了,因為這裏幾乎沒有鮮花,但這並不是因為人們常說的氣候變化造成的,現在的氣候與當年耶穌的信徒四方傳道時的氣候相比,並沒有多大的不同。當年這些信徒從北部的達恩到南部的貝爾謝巴跋涉,一路上都不愁吃喝,因為這裏有充足的椰棗和家釀酒來滿足旅行者的需求。是土耳其人和十字軍騎士的巨手改變了整個巴勒斯坦的面貌。十字軍先破壞了猶太國時期和後來羅馬統治時期修建的大量灌溉工程,後來的土耳其人又摧毀了幸存的部分。於是,一片只要有水源就能豐收的土地就這樣幹涸而死了。最後,這裏十室九空,人們只有背井離鄉,或者坐以待斃。耶路撒冷淪為貝都因(沙漠地區阿拉伯遊牧民族——譯者注)式的村莊,生活在這裏的基督教派與鄰居穆斯林們爭吵不休。因為耶路撒冷也是穆斯林的聖城。當年,亞伯拉罕在悍妻薩拉的逼迫下,不得以將庶子以實瑪利及其生母夏甲趕到了荒漠之中,阿拉伯人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可憐的以實瑪利的後裔。

薩拉的陰謀落空了,以實瑪利和他的母親沒有像薩拉希望的在沙漠中饑渴而死,相反他還娶了一個埃及姑娘,並成為整個阿拉伯民族的鼻祖。今天,以實瑪利和他的母親就葬在天房(一座方形石殿,內有黑色聖石,是麥加所有禮拜寺中最神聖的卡巴神殿)之外,這裏成為麥加最神聖的地方,所有的伊斯蘭教徒不論旅程多麽艱險、多麽遙遠,有生之年至少要來朝覲一次聖地。

阿拉伯人一征服耶路撒冷就在那塊黑色聖石上修建了一座清真寺。據傳說,他們的遠親,亞伯拉罕的另一直系後代所羅門就曾在同一地方建有著名的寺廟,但那已是幾千年前發生的事情了。可是,這兩個民族還是為爭奪這塊石頭和建在石頭周圍的那道有名的“哭墻”而爭吵不休,致使阿拉伯人與正統猶太教徒之間結下了深仇大恨。現如今,這兩個民族卻被強行捏在一塊,組成了巴勒斯坦托管國。

所以,對這個國家的未來,你還能指望什麽呢?當英國人進駐耶路撒冷時,發現這座城市中有80%的穆斯林(敘利亞人和阿拉伯人)以及20%的猶太人和非猶太基督徒。作為現代世界最大的穆斯林帝國的統治者,英國人當然不願意傷害他們忠實的臣民的感情,將50萬巴勒斯坦穆斯林交到10萬猶太人手裏,任憑擺布,而另有企圖的猶太人有太多的理由可以對穆斯林們為所欲為。

耶路撒冷

其結果就是又炮制出一份巴黎合會之後的那個妥協方案,而且這些“和約”“調解”永遠不會使任何人滿意。今天的巴勒斯坦是英國的托管國,英國軍隊負責調解這兩個敵對民族之間的爭端,總督也是從英國最知名的猶太人中選舉產生。這個國家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殖民地,一點兒也享受不到貝爾福先生(英國首相、外交大臣。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和阿拉伯對抗的猶太居留地,以保持英國在近東地區的殖民統治——譯者注)所說的“完全的政治獨立”。貝爾福先生在巴勒斯坦運動(猶太復國運動——譯者注)之初曾說,這一地區將成為猶太民族未來的家園,這些話很有蠱惑力,但今天看來卻是不實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