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沼澤上的帝國(第2/2頁)

圍湖造田水閘

1815年,荷蘭重獲獨立,並恢復了從前的活力。它的殖民地的面積比本國國土大62倍,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成功地保持著印度產品集散中心的地位。這個國家從來就不是工業國家。荷蘭本土嚴重缺乏礦產資源,只是在最南部有質地一般的煤礦。所以,荷蘭為其殖民地提供的材料尚不及這些地區進口總額的6%。但是,爪哇、蘇門答臘、摩鹿加、婆羅洲和西裏伯斯這些地區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以發展茶園、咖啡園、橡膠園以及奎寧種植業,因此它們對資金的需求鼓勵了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使這座城市成為當時歐洲的股票交易中心。各地的商賈甚至各國政府往來於此,到這裏來籌措資金,並進行各種商業交易,整個歐洲也是在這裏通過往來的商船與世界各地進行交易,並促使當時荷蘭的造船業躍居世界第八位。

荷蘭國內水路運輸的商船總噸位居世界第一。其境內河網密布,水道四通八達,十分便捷,所以在荷蘭,成本低廉的運河小船成為鐵路運輸最危險的競爭對手。因為,荷蘭人的時間觀念不強,在這個國家,無論是男人、女人、奶牛、馱馬還是家犬,都有著慢悠悠的生活節奏。

荷蘭境內的許多運河實際上只是排水渠而已,因為這個國家四分之一的領土根本稱不上是什麽陸地,而是人們通過人工排水的方法,從魚兒和海豹手裏奪來的一小塊海底罷了。荷蘭人用人工方法將海水排幹,然後時刻留意著這些得之不易的土地,以防意外。自從1450年以來,他們已經增加了上千平方英裏的國土面積,這些都是通過排幹沼澤、圍湖造田的方法獲得的。實際上,圍湖造田的工程並不難,只要你懂得方法。首先,你在選中的水域或者沼澤地周圍築上一道堤壩;然後,再到堤壩外開鑿一條又深又寬的運河,使之與最近的河流相通,以便今後運河可以通過一系列復雜的水閘系統將堤壩中的水排到河流中;最後,你還要在大壩上建造一些風車,並給這些風車裝上一台抽水泵,然後其余的一切就由風和一個小小的汽油發電機解決了。當堤壩中的水被抽幹,排入運河之中,你還要在新的堤圍澤地中開挖許多平行的溝槽,讓你的風車與抽水泵繼續排幹地下的水,就這樣,幹燥的陸地出現了。

這些堤圍澤地的面積有的廣大到能供兩萬多人居住。如果能把艾瑟爾湖的水全部排幹,那裏至少可以居住10萬人,但是這個工程耗資太大,而目前幾乎所有的國家都瀕臨破產(作者寫此書的年代正值西方國家經濟大蕭條時期——譯者注)。由於這個國家四分之一的領土是堤圍澤地,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麽荷蘭政府的“河流、運河與堤岸部”每年的開支都要遠遠高於政府其他部門的開支。

奇怪的是,這個國家的東西兩部分形成了一個奇妙的對比。荷蘭東邊,海拔稍高一點兒,但是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很久以前它曾是歐洲大平原與海洋相接之處,而西邊的低窪地帶是後來由萊茵河、默茲河和斯海爾德河三大河流沖積而成的沼澤三角洲。現在,西部低地繁榮富裕,而東部“高地”卻幾乎是個不毛之地。這片東部“高地”在過去千百萬年中一直是北歐冰河卸放冰礫和卵石的地方,所以這裏的土質與新英格蘭(指美國東北的緬因、佛蒙特、新罕布什爾、馬薩諸塞、羅得島、康涅狄格六州——譯者注)相似,沙性很大。這裏的面積占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根本是不能用於農業生產的(法國只有不足15%的土地不能用於農業生產,德國只有9%)。這就意味著,本已人滿為患的荷蘭王國(荷蘭平均每平方英裏居住625人,法國為191人,俄國只有17人)不得不背上這個沉重的包袱。

堤壩

由於荷蘭東部與西部,繁榮地區與貧瘠地區之間存在著如此明顯的差距,因此荷蘭一些重要城市幾乎都分布在堤圍澤地中心的那一小塊三角地帶上。阿姆斯特丹、阿勒姆、萊頓、海牙、代爾夫特以及鹿特丹相互緊鄰,幾乎連成一片,與那條著名的沙丘帶也相隔不遠。就是在這道“堤防”的腳下,三個世紀前,荷蘭開始走向富強,而且正是在那時,荷蘭商人首次從波斯和亞美尼亞買回了一種球形花,它很像穆斯林婦女頭上纏著的圍巾,在荷蘭,人們叫它郁金香。從此,這種可愛的小花便成為荷蘭的“國花”。

荷蘭小得可憐,一輛老式的老爺車用幾小時就會帶你從一頭跑到另一頭。和阿提卡地區一樣,位於萊茵河、北海與艾瑟爾湖之間的這塊彈丸之地對世界藝術與科學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如果按照人口數量及國土面積的比例來計算,甚至比所有國家的貢獻都要大。雅典誕生於一座荒山的一塊頑石上,荷蘭則誕生於一片水澤泥沼中。但是,這兩個地方突然崛起的條件是相同的,它們都擁有優越的商業地理位置。在漫長的歲月中,兩個民族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並對世界產生了好奇心,由此引導希臘與荷蘭走向文明與輝煌,並造就了兩個民族旺盛的精神活力與不竭的探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