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無人喝彩的國家(第2/2頁)

奧地利的連綿山區和北部的波希米亞平原都不能出產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那個所謂的維也納盆地也是如此。當年,羅馬人在這塊盆地上建起一座叫做文多博納的軍營,就是今日的維也納了。著名的羅馬哲學家皇帝馬克·奧勒留在抗擊北部日耳曼平原的蠻族的多次入侵後,公元180年,他打完最後一戰,就在這裏一命嗚呼,並使這個據點也多少沾上了一些名氣。然而這座城直到1000年之後,才初具城鎮規模。這主要歸功於中世紀的那次人口大遷移,即十字軍東征。由於這些夢想到東方聖地發財的人不想受到熱那亞和威尼斯船主的敲詐勒索,他們以維也納為出發地,沿著多瑙河東進,一路打到當初上帝賜予亞伯拉罕的希望之鄉。

1276年,維也納被哈布斯堡家族占領,成為他們一個廣袤領地的中心。他們的地盤最後一直擴展到前文提到的各個山脈之間的所有土地。1485年,匈牙利人又奪取了這座城市。土耳其人在1529年和1683年又兩次圍攻這裏。然而,維也納卻能夠從每一次戰亂中幸存下來。直到18世紀初,它才由於一個政策性錯誤開始漸漸瓦解。這一政策將公國的每一處領土,不論重要與否,盡數委托給了純種的日耳曼裔貴族。統治者的權力太大,對於所有人都是異常嚴峻的考驗。那些溫和可親的奧地利騎士也無一幸免地變得更加溫和,甚至變得脆弱怯懦起來。

昔日的奧匈帝國,47%的居民是斯拉夫人,只有25%是日耳曼人,其余是匈牙利人(19%),羅馬尼亞人(7%),還有大約60萬意大利人(1.5%)和大約10萬吉蔔賽人。這些吉蔔賽人主要集中在緊鄰匈牙利的地區,因為只有在那裏他們多多少少還受點兒尊重。

君主和貴族們只有自覺自願地承擔起領導責任來才能長治久安,而當他們只要求享受“服務”而不盡責“領導”時,他們的末日就要到了。歐洲的其他君主們正在開始慢慢接受這個教訓時,統治奧地利的日耳曼主子們顯然沒把這些教訓放在心上。由於奧地利的軍隊在抵抗拿破侖的戰爭中屢戰屢敗,潰不成軍,憤怒的維也納人民就將那些高貴的公爵男爵們全趕出了城,讓他們回到自己的領地中,去過那種單調乏味、與世隔絕的生活。

自此而後,維也納的地理條件就開始發揮重要的作用了。隨著貴族的離去,商人和制造商漸漸崛起。從古代防禦工事中解放出來的維也納迅速地發展成為東部歐洲最重要的商業、科學和藝術中心。

然而,世界大戰給了這座城市致命的一擊。轉瞬之間,它的繁華與榮耀化為灰燼,和幾年前它還統治著的那個奧匈帝國已經沒有任何相似之處了。這個國家前途渺茫,徒有虛名。當法國拒絕將它並入德國時,奧地利人徹底絕望了。

它也可以拿來拍賣,但是誰會要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