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建國太晚的國家

為了方便起見,我將歐洲各國按照民族與文化的不同,進行了劃分。在前面的章節,我已經介紹過一些羅馬的殖民地國家,即使在它們獨立之後還依稀可見羅馬文明的影子。

確實,羅馬也曾占領過巴爾幹地區。當時,那裏至少有一個國家(羅馬尼亞)保留了拉丁語作為官方語言;但是,中世紀蒙古人、斯拉夫人和土耳其人的入侵,把這裏的一切羅馬文明的痕跡都摧毀了,所以把那些巴爾幹國家包括在目前的討論範圍之內顯然是錯誤的。因此,我現在要跟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告別,轉而講述另一種文明類型,它起源於條頓民族,並以北海及大西洋為中心逐漸發展起來。

在法國一章已講過,這一地區有一片廣闊的半環形平原,它從俄羅斯的東部山地(第聶伯河、德維納河、涅瓦河及伏爾加河的發源地)一直延伸到比利牛斯山脈。在日耳曼部落開始進行那次神秘的西移時,這片大平原的南部是歸羅馬人統治的;平原的東部也曾被斯拉夫遊牧民族占領過,這些斯拉夫人剛被趕盡殺絕,馬上又冒了出來,並迅速壯大,他們就像澳大利亞的兔子一樣屢打不絕。當饑餓的條頓人闖進這片大平原時,剩下的是一片廣闊的方形地區——東起維斯瓦河,西達萊茵河三角洲,北抵波羅的海,而南部羅馬人築起的堡壘則提醒著所有新來的人:不要踏入“禁區”。

這一地區西部多是山區。首先是萊茵河西岸的阿登高原和孚日山脈,然後由東向西依次是黑森林、蒂羅爾山脈、厄爾士山脈、裏森格勃格山,最後是幾乎延伸到黑海的喀爾巴阡山脈。

由於山勢的走向,這裏的河流都向北奔流。從西向東為序,首先是萊茵河。它是無數歌曲和傳說中的題材,是所有河流中最富詩情畫意的一條河流,沒有哪一條山間小河能夠像萊茵河那樣,使人們不斷地為之征戰,為之流血流淚。然而,萊茵河確實只是一條很普通的河流,因為亞馬孫河的長度就有它的5倍,密西西比河與密蘇裏河的長度是其6倍,甚至在我們美國根本算不上數的俄亥俄河也比萊茵河長500英裏。萊茵河以東是威悉河,威悉河河口之上就是現代化城市不來梅。再向東是易北河,這條河流造就了今日的漢堡。接下來是奧得河,它使什切青城有了今天繁榮的風貌,這是柏林城及其工業腹地的出口港。最後是維斯瓦河和但澤(今波蘭港口城市格但斯克——譯者注)港,它是一個自由港,由國際聯盟任命的一位特派員進行監管。

幾百萬年前,這片土地被冰川覆蓋著,當冰川退卻之後,它們在這裏留下了大片沙石荒原,以及向著北海和波羅的海方向無限延展的沼澤。漸漸地,北部的沼澤逐漸發展出一條沙丘帶,這些沙丘從佛蘭芒海岸一直延伸到臨近俄羅斯的普魯士故都柯尼斯堡。一旦這些沙丘擴張,沼澤就享受一定的保護,便不再受到海潮的侵襲,這就意味著植被的出現,於是土壤漸漸適宜生長樹木,森林就出現了,就是這些古老的森林後來又成為泥炭礦藏,為我們的祖先提供了非常優質的燃料供應地。

這片平原的西北邊界北海和波羅的海,都被冠以“海”的名稱,其實完全是名不副實,它們實際上只是兩個巨大的淺池而已。北海的平均深度只有60英尋(1英尋等於6英尺),其最深處還不過400英尋,波羅的海深度不超過100英尋,而大西洋平均深度為2170英尋,太平洋則為2240英尋。這些數據向你表明,你可以把這兩片海洋想象成下沉的山谷。地球表面只要稍稍隆起,這裏就會再一次變成幹燥的陸地。

現在讓我們看一看德國的陸地地形圖。不但是看現代地形圖,還應回到人類隨著冰川退卻的足跡進入這裏永久定居的年代,看看那時的地形圖。

這些早期的移民是野蠻部落。他們主要靠狩獵和種植一點點谷物為生。但是,他們卻有一種極強的審美感以及對美的執著的追求。當他們的本土缺少用以裝飾的金銀時,他們就不惜長途跋涉到外面去尋找。

下面的敘述可能會讓很多讀者感到吃驚。但是,這是千真萬確的。所有原始的商道都是奢侈品的貿易通道。世界上早期的民族沖突也都源於對奢侈品的爭奪。就是那些深入到神秘的波羅的海沿岸去尋找琥珀的商人,使羅馬人了解到北歐地理概況的,而他們尋找的這種石化的樹脂不過是用來給羅馬貴婦們做頭飾的;那種堅硬的石灰石凝塊有時可以在牡蠣殼中找到,婦女們用此物來吸引別人注意她們耳朵可愛的曲線和手指的柔美與纖巧,對它們的渴求比任何理由都更有力地激發了人們去太平洋和印度洋探險航行,並因此作出更多的地理發現。與對奢侈品的需求相比,甚至那種促使許多虔誠的人要把《福音書》帶給異教徒的動力都顯得不足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