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勢力均衡(第2/2頁)

勢力均衡

第二次侵略發生在1689~1697年間,最終以《裏斯維克和約》宣告結束。同樣也沒有給予路易十四熱切渴望的統治歐洲的地位。雖然路易的宿敵揚·德·維特不幸死於荷蘭的暴民之手,但他的繼任者威廉三世(在前一章你曾見過)繼續挫敗了路易十四成為歐洲霸主的一切努力。

1701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族的末代國王查理二世去世後,一場爭奪西班牙王位的戰爭便爆發了。1713年戰爭結束,簽訂了《烏得勒支和約》,但是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但這場戰爭卻使得路易的國庫破產了。在陸戰中,法軍雖取得了勝利,卻遭到了英國與荷蘭的海上聯軍的猛烈反擊,使法國最終贏得整場戰爭的美夢化為泡影。正是在這長期的較量中,誕生了一個新的國際政治的基本原則:從今往後,由一個國家來單獨統治整個歐洲和整個世界,任何時候都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所謂的“權力均衡”原則。它並不是一條成文法律,但在300年的時間裏,人們像遵守自然法則一樣去遵守它。提出這一觀念的人士認為,處於民族發展階段的歐洲,只有在整個大陸的各種矛盾與利益沖突處於絕對平衡的狀態下,才能存續下去。絕不能允許任何國家或勢力支配別人。在30年戰爭中,哈布斯堡王朝就成為了這一法則的犧牲品。不過,他們是無意識的犧牲者。那場戰爭的主要問題被宗教沖突的迷霧給掩蓋了,我們不知道潛藏在沖突之下的真正含義,以至於人們並不能好好把握這場戰爭的實質。從那以後,我們開始意識到,在具有國際重要性的一切事務中,經濟利益始終是問題的主要原因。我們開始發現一種新型的政治家正在成長,他們是些精明務實、手持計算尺和現金出納機的政治家。揚·德·維特是這個新型政治派別的第一位成功的倡導者。威廉三世則是它第一個偉大的學生。路易十四盡管擁有無比的名譽和榮耀,卻成為了第一個有意識的犧牲品。在他之後,重蹈覆轍的人幾乎從未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