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熬麻糖(第2/2頁)

奶奶臘月十二就已經拿小麥生上了麥芽,在灶台上保持十度左右溫度發十天,到今天剛剛好。

發麥芽也有講究,當麥芽長到一定高度的時候,為了防止麥芽過度生產而浪費營養,還要在麥芽上面加上筲箕將其蓋住避免它見光。

這玩意兒跟蒸黃粑一樣費火,因此屋後頭沒有柴山的人家可不敢這樣玩,不然過年煮豬腦殼會不夠柴火。

老爸早幾天已經打了很多柴火,把廚房後邊堆了個滿滿當當。

一大早李君閣起來要做的事情就是炒花生,炒芝麻,炸陰米。

陰米是糯米蒸熟後再抓散陰幹形成的米,可以用來炸米泡,油炸過程中陰米會有一定的膨化作用。因為是過油出來的,所以比爆米花香得多,是做米花糖的重要材料。

只要麻糖一出來,這花生糖,芝麻糖,花生芝麻糖,米花糖也就一並出來了。

弄好這些,李君閣又來到屋外,那一根青岡棍子從磨子眼裏擦進去,再穿過放磨盤的架子上的一個孔眼,將木棍固定住,然後用繩子綁牢靠。

這是麻糖熬好後拉糖用的。

然後從豬圈上方的木樓上挑出一挑子紅薯,將紅薯洗凈、削皮、切塊。

奶奶開始在一邊切麥芽。

一切準備停當,這熬糖就要開始了。

李君閣將紅薯塊倒入大鍋,開始加水煮。

奶奶盛了一碗清水,在水中加入些點豆花用的膽水,拿著刷鍋的刷子開始在廚房的門板、門枋、案板、灶台各處蘸灑。一邊灑還一邊念:“不潔不凈,神水改運……不潔不凈,神水改運……”

傳說只要舉行了這個傳統儀式,熬麻糖就會出糖多,口味好,熬過麻糖之後家運也會更好。

大火燒了一個小時,鍋裏的紅薯都已經煮得軟軟的了。

奶奶做完儀式後,開始接手看火的活,李君閣來到屋外開始將切碎的麥芽放進碓窩裏邊搗成麥芽糊。

待到紅薯煮熟,搬來洗凈的大木頭盆子,將紅薯塊倒進去,和奶奶一起用長木棒將紅薯塊搗爛成羹。

接下來將紅薯羹入鍋,加水,放入適量的麥芽,攪拌均勻。

麥芽糊和紅薯的比例大約在一比五十。

接下來開始文火烘煮加有麥芽的苕羹,隨著時間的過去,苕羹開始發生神奇的變化,越來越清澈。

麥芽就像一個引子,它的發酵作用使苕羹開始糖化,越來越多的糖水開始從苕羹裏轉化分離出來。

待苕羹完全分離成糖水和苕渣之後,奶奶拿出做豆花時過濾豆漿用的十字架子和濾袋,將它們吊在繩子上,然後李君閣開始一大瓢一大瓢的往袋子裏舀發好的苕水,奶奶搖動著架子,將苕渣過濾出來。

反復幾次,再將過濾出來的渾黃的粉汁液倒回大鍋中武火煎熬。

一邊攪拌一邊還要打去浮沫。

浮沫會帶出糖水中的最後一點殘渣,等浮沫打凈,剩下的基本就全是麻糖水了。

接下來就是功夫活了,換到文火,用攪麻糖的橈子均勻攪動麻糖水,直到麻糖熬好為止。

這事要持續到明天早上,耗時二十個鐘頭,李君閣幹脆將手機打開,將電源接上,一會兒追劇,一會兒聽歌,一會兒聽小說。

手裏邊一邊加火,一邊拿橈子均勻攪動麻糖水,幹活娛樂兩不誤。

中間就吃飯上廁所的時候由老爹老媽接了一會手。

晚上大家都睡了,就李君閣還在昏黃的廚房燈光下繼續。

奶奶睡到四點就起來了,馬上就到麻糖出糖的關鍵時期,她放心不下孫子的手藝,早早起來盯著才行。

麻糖開始變得濃稠,先是出現芝麻泡,然後是魚眼泡,之後泡子越來越大,內行話叫“起脹”了。

這說明糖水裏的水分開始變得稀少了,奶奶拿過一個小罐子,將糖稀舀了一小罐出來,這是給娃子們吃“絞絞糖”玩的。

然後泡子開始變得大如牛眼,奶奶拿起橈子,糖稀開始成片狀往下滴落,行話管這叫“掛旗旗兒”。

到這時候就熬得差不多了,奶奶取過一碗清水,開始“打水碗”。

這道工序得老行家才搞得明白,就是取少量的糖讓它在涼水中快速冷卻,然後研究它在冷卻後的狀態,決定能不能用於拉糖。

火候不夠那就過嫩,叫神糖,只能成為糖稀不能成為固體。火候過了,那糖裏就會“出丁”,會夾雜著一些固體顆粒在裏面影響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