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著書立說(第2/2頁)

現在,顧驁已經差不多有資格指點江山了。

在華爾街也好,矽谷也好,一次超級成功,還是有可能被解讀為運氣的。

而兩次超級成功,就會被封神。

顧驁三年前滅掉雅達利,算是第一個史詩級的超級成功。但這樣的成功,依然是有可能七分能力、三分天命撞出來的。

在美國,每年都有商業奇才顛掉一個舊行業的霸主,顧驁也不過是跟那些奇才一樣罷了。算不上蠍子拉屎毒一份兒。

可如果顧驁時隔五年後再來一把。幹掉遊戲機行業的老大雅達利後,再豪奪個人電腦行業曾經暫時的王者王安電腦公司,那他就徹底封神了。

所以,他需要做一把跟四年前“在雅達利崩潰前就立帖為證、拍內部會議紀錄片、將來好告訴世人‘我在雅達利還沒完之前大半年,就一次次說雅達利模式必定完’”那種事跡類似的事跡。

這一次,拍紀錄片就沒必要了,或者說拍還可以拍,但不是重點。重點是寫一本總結性的專著。

……

蕭穗這輩子早已立志要跟在顧驁身邊寫一部類似於《論語》級別的經書,所以顧驁的要求她很樂於接受。

顧驁也樂於直奔主題:“這本書,我是跟麥克納瑪斯先生聊好的,前天他走之前,我就跟他說了,大概需要幾個月的創作時間。最快的話,今年聖誕節能夠拿給他。慢的話,可能要按咱中國人過完年才交稿。到時候,他會安排紐約最好的商務財經類出版社來出版,並且為我配套宣傳。CNN的特德·特納先生也跟我說好了代為宣傳的事兒。下面我給你解讀一下大綱……”

顧驁拿出紙筆,開始在提綱上圈圈畫畫,蕭穗也聽得很認真。

顧驁這本《創新者的窘境》,立意無疑是跟後世克裏斯坦森寫出來的那本差不多的。但解讀角度和素材還是大相徑庭。

這也很好理解,因為克裏斯坦森寫書的時候,能夠把很多80年代末王安這一代崩潰的科技巨頭、乃至90年代互聯網泡沫中倒下的一些公司都拿來作為例證,而顧驁顯然不能。

只有克裏斯坦森對硬盤/內存生產企業的生死存亡規律解讀,顧驁是能直接拿來用的。

不過,顧驁也有他獨門創造出來的素材。

比如,他幹掉雅達利時的分析。

他接觸到的德州儀器轉型和香積電崛起的分析(這部分不能寫太細,只能挑個別角度,免得美國人覺得顧驁是害了德州儀器)

還有就是顧驁對王安轉型可能性的解讀。

有這三部分絕對原創素材的加持,和大量內幕幹貨,顧驁哪怕不借助80年代末科技股災和90年代互聯網泡沫,也能把事兒說得很精彩了。

“我總的原則,第一就是說‘快速增長的科技行業巨頭,會被存量客戶的需求綁架,無法自我叠代。

第二,則是針對華爾街人的。華爾街人為什麽當年在投雅達利、現在在投王安,以及未來投其他目前還沒誕生的新通訊、信息科技產業時,會高估那些公司的估值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華爾街人認為‘這家公司所處的行業,目前雖然只服務了600萬人的客戶,但這是一個新興行業,未來五年十年會很快成長為一個6千萬乃至6億人的行業。

而這家搶跑新秀,目前在600萬消費者裏站住了500萬。所以華爾街人預測他們未來會大致按照這個比例,在市場增大到6億人時、占住其中的5億’。

因此,在一個傳統實業企業只有二三十倍的市盈率估值時,華爾街人願意按照上千倍的估值給新興科技公司——他們是為‘未來占住5億人,或者至少是3、4億’在買單,而不是為了目前已經實打實拿到手的500萬消費者買單。

可雅達利和王安的教訓會告訴他們:憑什麽一個目前600萬用戶、10年後6億用戶的市場,非要讓那個目前在600萬裏占住500萬的家夥拿走大頭呢?

科技覆蓋面的增長,不是線性下沉的,甚至新一級市場的用戶,是老一級市場的敵人,至少是鄙視鏈上的敵人。有可能你在600萬裏拿到了500萬,不會成為你6千萬裏拿5千萬的助力,反而會成為阻力。

600萬變成6千萬的過程中,也許是目前行業第二名、600萬裏只占到50萬的小蝦米,拿到了那個5400萬增量中的5千萬。也可能是目前的行業第三名,乃至更菜的人,拿到這個增量。

下一代科技的增量,與上一代科技的市場占有率,或許毫無相關性。這,就是我要用血淋淋的例子,給華爾街人潑的一盆冷水。而且我有自信,哪怕我潑完了,華爾街人還是會永遠往這個坑裏前仆後繼地跳,直到華爾街滅亡的那一天都不會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