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研發本土化大潮(第2/2頁)

顧驁這麽說了,也就沒人再會反駁,畢竟問題的矛盾,推到了“跟著日本人打下手的中國雇員是否努力,是否盡快把本事學到手”。學到手後就是日本人走人的日子。

80年代後期,正是日本經濟最瘋狂、科技產業雇員薪酬也最牛逼的時代。顧驁找個在東京業內幹過幾年、在秋葉原摸爬滾打的策劃師、美工師,你沒50萬日元月薪根本拿不下來。

加上去年10月後日元升值了,兌人民幣的黑市匯率目前已經漲破20兌1大關。再算上“去生活環境惡劣的窮國打工,要額外加錢”。

這就意味著顧驁可能要花相當於三五萬人民幣的月薪,才能請到一個日本人。可這些人到了中國,其實享受的是豬肉1塊5角錢的物價,簡直就跟活在天堂裏一樣。

但願這個落差,能讓旁邊的中國美工和策劃師奮起直追,拋掉那些“誘導玩家如何意淫打怪升級太丟臉了”的傳統節操,把端著的架子徹底打碎,盡快進入賣爽賣萌賣殺必死的血腥市場競爭狀態吧。

於是,與會的軟件部門負責人和骨幹,當著顧驁的面又請示了一些細節,討論了一下,決定把之前提到的天鯤負責漢化的部門,也合並到這個工作室裏。

顧驁張了張嘴,最終沒有反駁。

印象裏,他依稀記得國內87年那波開始搞漢卡、中文WPS的人,貌似都是京城中關村成立同期,逃離京城南下特區謀求到的發展。

所以顧驁本意是打算把搞漢化、中文WPS的項目組,都匯聚到特區,以謀求招得到足夠的英才。

他怕在錢塘這種鄉下小地方無人可用。

但既然前幾年的浙大—斯坦福委培交流生項目,以及天鯤原先的外包工作室,已經在錢塘有基礎,加上集中辦公確實更利於管理和成長進步。

“那就這麽辦吧,錢塘就錢塘好了。我本來是傾向於在特區,人才多。不過把天鯤的招牌打出去,多做點招聘廣告,應該能把京城那些高校、研究所下海的人吸引來吧。”

顧驁自嘲地沉吟了一句,算是拍板認可這一安排。

手下聽了這番話,卻都覺得顧驁多慮了,無不輕松笑著拍馬屁:“特區雖然有吸引力,但國內目前的軟件相關產業,捆一塊兒還不如咱天鯤。天鯤要在哪裏,人才當然會來哪裏——京城那些同行根本拉不住人。”

86、87這兩年,國內軟件相關行業也算是真正起步了。

做實事的企業是不少的,比如兩年後要成立的清華電子科技和清華科研總公司(後來的清華紫光),那還是實打實想搞硬件、芯片,至少也是搞嵌入式系統的。

當然了,以“漢化、裝電腦、提供外國電腦品牌進口後的修修補補”之類業務起家的,也不少。

比如後世的法務部營銷大神方正,還有就是不方便評價的聯想,都是在這兩年冒出來的。平心而論,清北中三系勢力,還是清節操值相對濃厚一些。

並且因為產業集群的出現,京城會在87年正式開發中關村,作為軟件科技產業的集中開發區。

所以87年之後,國內的軟件和計算機人才,跟前兩年的萌芽期相比,會出現明顯的聚集效應。想做掮客生意的,那沒辦法,必須紮堆中關村,幫外國電腦做國內落地,沒關系想搞點別的自己打拼,那就都南下特區了。

當時國內其他城市,都是絲毫沒有計算機和軟件業產業氛圍的,連滬江都不行。那時候還沒有浦東開發,更沒有張江高科園。

顧驁本來也是尊重這個歷史趨勢的,沒想改變什麽。

可是他的手下,似乎因為不知道歷史,過於盲目自信了。

那就放任自流發展,交給市場檢驗結果吧。反正顧驁本錢大,就算有一點小布局上的失誤,他也賠得起。

……

結束了在漢樂電子的視察和會議,對後續開發作出了全面指示後,顧驁讓秘書帶了幾台學習機樣品拿回去。

臨走的時候,顧驁關照史育朱:這幾個月注意及時把市場反饋數據、直接抄送匯報一份給他。

按照公司原本的管理層級,史育朱是沒資格直接向顧驁匯報的,他應該向舒爾霍夫匯報。顧驁這麽安排,也是因為對天鯤學習機的內地市場表現非常重視。

忙完這一切,顧驁從特區驅車返回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