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外行人都被繞暈了(第2/3頁)

他要賭未來兩三年內,全球個人消費電子領域,再出一個每年需求至少數百萬台的爆款。

要不,就乖乖接受“每片CPU少賺5美元”,放棄對資源充分利用的追求。

事實上,就算少賺每片5美元,也並沒有比世界上其他同行更慘,最多是跟日本人持平——80年代中後期,地球人對高端CPU的需求量就是那麽萎靡,誰都吃不飽產能。設備無法充分連軸轉直到淘汰,是所有同行的常態。

你要是做得到,那你就比別人多了一道滾雪球的額外優勢,這屬於附加題。

英特爾眼下都是自己生產的,不找人代工。

後世跟英特爾分庭抗禮、勉強維持的AMD,現在還沒跟英特爾鬧翻呢,壓根沒有自建品牌——

雖然AMD這家公司1969年就成立了,但是在其成立後的前18年,也就是到1987年為止,AMD都是以英特爾的設計外包方姿態存在的。

歷史上,AMD要在87年2月得到索尼公司的CMOS芯片設計/代工訂單後,腰杆子突然挺起來了,覺得自己沒必要仰英特爾鼻息存活,然後立刻抖了起來,當年4月份就跟英特爾清算了陳年舊怨、霸王條款,開始打官司,最終AMD花了四五年訴訟周期,才在91年正式勝訴。

而AMD的首款完全獨立研發、設計的CPU,AM386,也是到91年3月才投產的。

同樣的,因為原本的歷史上沒有顧驁這個蝴蝶效應,張仲謀的台積電創業也比較晚,人家87年才開局、籌錢速度也更慢,到了90年才形成產能,然後接小單子刷點江湖聲望後,就趕上了91年的AMD“有設計有研發,但是缺代工”,然後台積電和AMD一拍即合,雙雙逃過了“早期缺乏推動飛輪的第一周期外力”而夭折的命運。

但是現在,顧驁這個蝴蝶因素,把張仲謀和香積電推快了三四年,AMD那邊卻沒跟上,所以這張原本歷史上讓張仲謀早期產能成功吃飽的王牌,就打不出來了。

AMD指望不上,英偉達(就是做顯卡的哪個NVIDIA)就更指望不上了,80年代末英偉達還不知道在哪個角落呢。

按照歷史,英偉達要93年才成立,而且就是看了AMD+台積電模式的成功可能性後,才跟風成立的,只不過人家針對的是“顯卡設計+尋找代工外包”這個細分領域。

……

沒有AMD,沒有英偉達,以張仲謀這個並未開掛的眼光,能想到的選項也就很有限了,幾乎是稍微動動腦子就呼之欲出。

他對大股東的擔憂,是這樣解釋的:

“我的規劃是,爭取到88年的時候,拿到蘋果公司下一代麥金塔電腦的CPU代工市場,如果喬布斯能夠在目前這代的基礎上,把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擴大。

我覺得,以個人電腦的整體行業價格下降曲線,到88年之後,全球買下一代麥金塔電腦的人數,應該可以填補上我們生產摩托羅拉系CPU的富余產能——只要喬布斯能夠做到每年賣出300萬台麥金塔次代電腦。

我知道,根據前段時間您的布局,您更希望的是未來跟王安電腦合作。可是,王安電腦做的是文字處理機,本來就是比較廉價的功能機型,不需要太好的CPU。就算我們說服王安改用摩托羅拉的68000,或者是其他非英特爾系的產品,也可能指望他們用‘1988年剛出現的最高端CPU’。

而除了王安電腦和蘋果之外,其他幾家目前還算主流的個人電腦大廠,都是英特爾系的。而英特爾是自己負責生產環節的,不會外包。世界上用英特爾的人越多,需要我們來代工的總市場規模就會越小——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指望蘋果。”

蘋果公司的麥金塔電腦,也就是後世人熟悉的“MAC操作系統”的電腦,初代是在1984年發布的,第二代則是在1988年前後,歷史上用的都是摩托羅拉的68000系列CPU——

張仲謀雖然不是穿越者和先知先覺,但他可以憑借行業敏銳,推測出“既然蘋果走的是圍繞摩托羅拉68000系列CPU進行整機設計和研發,所以只要摩托羅拉的CPU升級換代了,蘋果公司也會推出升級款的電腦設計”。

這不用先知,有眼光的人都能推演出來。

歷史上,在個人電腦領域,正是蘋果公司,作為摩托羅拉的主要盟友的。這個聯盟關系大約從85年前後開始,到88年進入第二代,到1991年更是額外拉來了IBM,在摩托羅拉、IBM和蘋果的三方聯合研發下,推出了AIM聯盟標準、以及PowerPC型CPU。PowerPC就是摩托羅拉研發的,是68000頂配版的下一代產品、對標英特爾的586。

(對於IBM來說,當時是一種兩頭下注,在91年微軟推出MS-DOS5.0以後,開始暴露出更大的野心,開始籌備搞WINDOWS。IBM發現它主導的“開放式系統電腦”計劃,有可能自己作為硬件集成商反而無法得到最大的好處,有可能被微軟+兼容機小廠聯合繞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