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一組互相間距一萬兩千英裏的交換籌碼(第2/2頁)

算完了經濟賬之後,韓婷本著一個外交系出身的眼光,難免會從其他角度再揣摩討論一下,然後又有一個驚喜的發現,她便主動指出來,問問顧驁的意見:

“你發現沒有?沙角河作為特區和香江的東段界河,流到打鼓嶺一帶的時候,因為北岸是相對平緩的平原,而南邊是打鼓嶺,所以沙角河到這一段是往北拐的。

香江的打鼓嶺和沙角這兩塊地,相當於是向北插入了特區腹地。它的東邊是特區的沙角,西邊是特區的羅胡。未來要是把這一塊開發出來的話,能不能修一條道路,讓特區的東西兩部分發達地帶連接起來呢?

這樣從羅胡去沙角也不用往北繞遠路了。當然區區交通便利不算什麽,我更看好的是這樣規劃,會不會導致香江和特區經濟和產業布局進一步融合?更加有利於回歸後的綜合發展?

畢竟,咱們的漢樂電子、郭台名的富土康,就是開在沙角河對岸。以後香積電加上我和老郭,就會形成從芯片制造、到電路板貼片、到整機生產的全鏈條,河上的口岸估計會忙死吧。以後內地需要保稅進口的芯片,也可以慢慢挪到由這裏生產。”

顧驁聽了,卻是連忙勸阻:“別,這個理由千萬別說,就算你想到了也要裝不知道。咱先把生米煮成熟飯再說——我估計,香江人裏還是有不少對內地並無歸屬感的,你要是懷著這個心思去推行項目,難免橫生枝節。咱還是悄悄的進村,放槍的不要。”

顧驁知道,後世這兩塊地從90年代中後期一論證就論20年,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香江某些沒有歸屬感的人,偏偏害怕與特區融合。

這一點,跟後世在香江和灣灣社交網絡上被轉發得挺多的一個段子,倒是頗為契合。

後世那個段子的最初調侃者,是灣灣的一個老一輩將領,吐槽年輕的鍵盤俠噴子們:

資本流出去,你們要噴“掏空灣灣”,資本流進來,要噴“外部勢力買下灣灣”;人才流出去就噴“人才流失”,人才流進來又噴“木馬屠城”;當局不搞新城開發,要噴“買不起房”,當局搞了新城開發,又要噴“枉顧環保”。

顧驁可不想提醒任何當地人,產生任何不必要的新疑慮。

何況他只是純粹奔著利益來的。

他眼裏只有錢,對於其他東西,他是看不見的。

當然了,他賺完錢之後,要是真有遠見卓識之人,靠著顧驁賺錢賺出來的環境,進一步促進了一些什麽什麽……那也是具體做事的領導人英明果決,沒有顧驁半毛錢功勞。所有功勞統統都是具體領導人的,顧驁什麽都不知道。

韓婷認識到了低調的必要性,也就暫時收斂起了她內心被壓抑數年的、想要指點一下大勢的念頭。

“那就看你怎麽先把這事兒推動下來吧,剩下的以後再說。”韓婷惋惜地嘆了口氣。

顧驁智珠在握地繼續詳細分析:“我的打算是,咱先想辦法買到足夠的地,然後由張仲謀出面拿著企劃去申請規劃——只規劃到時候香積電名下持有的土地,至於周邊,咱不要碰,讓其他嗅到利益味道的人來碰。

然後,總督和規劃署的人,一貫是沒有理由直接拒否的,他們如果想阻撓規劃,一般常打的就是兩張牌,一張是找當地土著聽證,找苦主申訴他們的利益受損。

包括‘隔壁變成工業區後侵犯的相鄰性權利’。不過這張牌目前不太好打,那邊土著太少,我們都是可以想辦法繞的。

另外麽,就是從三大大學,尤其是中文大、城市大,找那些一貫聽命於他們的環保專家吹毛求疵找借口,不過這個我們可以從相關的國際學術界、乃至全球自然保護協會等角度,找資源施壓。

全球自然保護協會是掌握在美國人手上的,美國人也希望目前的半導體硬件制造,能有人跟日系競爭,而我在美國還有其他資源——比如我認識一個田納西州的參議員,是幫比爾學長之前爬上美南經發政策委員會主席時的搭档,他就是全球自然保護協會的要人。

具體我就不跟你說了,反正我有計劃。走一步試探一下先好了。實在不行,我們還可以利益交換嘛,比如找一些更權威的專家,論證‘填海造地完全不破壞海洋生態’,把目前那些反派專家鼓吹的‘有限填海論’掐住脖子,讓他們跟我們進行學術利益交換。我相信,這條路上,我們在歐洲學術界能拉到相當的共同利益者,比如摩納哥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