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畢業了還有人找(第2/3頁)

1980年的工人,可是不怎麽受得了資本家的氣的,他們主人翁意識還很強,不好伺候呢。

至於南棒和灣灣,成本上差不多便宜,但政治上的引進難度也差不多大——中國要1992年、也就是蘇聯解體後,才跟南棒建交。在此之前因為北棒的關系,大陸甚至是不承認南棒是一個國家的。

也就是說在大陸的眼裏,南棒的地位跟灣灣是一樣的,都不算國家。

另外,南棒的電子業倒是起步比灣灣還快一些,但都是集中在少數寡頭手上,基本上不肯給別的牌子做代工——

三星電子於1969年成立,一開始造收音機,70年代後開始造電冰箱、78年第一次造彩電。至於LG,至今還在搞黑白的,要不就是電扇空調洗衣機,只能算是“電器”行業,跟電子不怎麽沾邊。

盤點了一切可以查到的資料,最後沒得選擇,只有迎難而上,挖灣灣人的墻角了。

也不僅是為了立功,更是為了顧驁自己的產業布局,於公於私都該幹。

既然打定了主意要薅灣灣的羊毛,顧驁第一反應想到的自然是台積電的張仲謀。不過這家夥如今還是德州儀器的常務副總裁,在美國位高權重沒打算走,所以也就稍微想想便PASS了。

再說人家是搞芯片的,在產業鏈的最上遊,遠水不解近渴。

退求其次,逼格撈一些的組裝代工領域,後世大夥兒最熟的肯定是郭台名的富士康了——前世顧驁剛大學畢業求職那陣,就新聞上老是看到富士康的空虛抑郁員工連續十幾樁跳樓自盡,印象很是深刻。

(當然“連續”跳的“連續”也不能全怪富士康,媒體起哄也有責任。因為覺得生活缺乏意義的人,是很容易被“我是在創造連續自殺人數的世界紀錄”這種史詩豪邁感所誘惑,以死博出名博眼球的。其實看看10年後那些快手上吃蟲吃屎自殘跳糞坑的小視頻,就知道當初富士康那些跳樓求上新聞的人的心態了。)

死人歸死人,從側面也可以看出老郭這人治廠有方,能把人標準化成冷冰冰的機器,抹殺絕大多數質量風險。

顧驁是說幹就幹的脾氣,有了方向之後,他立刻利用職權所能查到的資料,開始梳理郭台名的現狀來——還真別說,多虧了顧驁如今在外資委的台資處,所以手頭資料相對比較全,尤其是灣灣有競爭優勢的重點產業,大多數企業有頭臉的企業,都可以查到。

不然,在這個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光檢索對方的老底,就能讓顧驁痛不欲生。

“鴻海精密,1974年,由郭台名自力斥資30萬台幣成立,早期經營範圍:電視機旋鈕/塑料按鈕。

1977年,在電視機/家電塑料按鈕這一細分領域,做到全台最大,連續盈利,固定資本累計達200萬台幣。企業進一步擴大生產,並將經營範圍拓展到所有家電的注塑外殼/結構件,自行開設注塑模具廠。

1980年,謀求東亞銀行融資,增開電鍍廠與蝕刻廠,進一步獲取貼牌客戶的電路板蝕刻和整機裝配業務。但目前東亞銀行尚未核準抵押貸款……”

顧驁稍微一梳理,就摸清了郭台名如今的日子過得好不好:這家夥也算是號人物,6年前,年僅25歲時,就能自己拿著30萬台幣成立一個專注於塑料外殼的小廠。

6年過去了,對方在搞注塑模具零件方面已經是灣灣很強的企業,但對電路板和貼片依然沒有進展。

事實上,歷史上郭台名還得再在給人做塑料殼方面熬兩年,拿出更好的財報和自有資金積累,才好不容易真正爬到“電子”這個領域。

不過,這個現狀卻讓顧驁很滿意。

韓婷的漢樂電子,如今搞電路板和貼片並沒有什麽大問題。一言以蔽之,電子遊戲街機的“主板”部分,是出故障最少的。

目前主要的故障,都是人機互動的結構件,因為開模精度、加工流程,這種因素出的次品。

要是能把除了“電路主板”之外,其他所有附加值低的環節,統統外包給郭台名這種電子代工領域注定的大牛,那顧驁的街機質量不穩定,肯定能徹底解決。

現在的問題,是怎麽誘惑郭台名上鉤,給他畫個大餅、並且解決融資,讓他把在灣灣的廠子賣給朋友,然後來特區另起爐灶。

“或許,可以通過表哥的‘陸氏電子’勾搭一下,先試探試探?”想了許久,顧驁暫時只冒出這麽一個念頭。

“陸氏電子”如今實際上是個“無人公司”,但賬面上的高精尖資產還是有的。那是顧驁當初為了把庫卡機器人的技術弄過來,偽裝了一家台資公司,由表哥陸光復當法定代表人。實際上庫卡的東西被大陸這邊拆抄之後,陸氏就完全擺爛了。

不過拿來勾引郭台名談一談,還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