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山海經的一點想法(第2/42頁)

文帝時期宮裏發生了一場大火,燒了不少,於是文帝才想著保護這些東西,下令讓人整理,校準統合成籍,但進度一直很慢,因為實在是太難整理,又太多了,往往十幾年才整理出一套書來。

直到後來劉向劉歆時期,效率才突飛猛進,兩代人就整理完了。西漢之後流傳的所有典籍經典,基本上都是這兩人編校整理過的,所以他們是經學大家。

也就是說,西漢之後讀西漢以前的著作,基本就是看他倆決定的版本。

他們的效率有多快呢?快到原本十幾座宮室盛放的竹簡,最後只用一個宮室裝。

我倒不是說他們故意偷工減料地刪,而是有些竹簡確實也沒法整理,某一篇就剩一句或半句話。

但是呢,也絕不排除,他們刪減時有私心。

在他們校書時,會寫上附表,也就是刪減說明。

比如《荀子》原本有三百二十二篇,劉向校定完,就剩三十二篇。

這刪減幅度太離譜了,難怪兩百年沒做完的事,他父子兩代人搞定了。

關於刪減原因,他寫了刪減說明留档了,大體為三種。

第一種是重復篇目,所以刪了。

第二種,劉向認為是偽作,所以刪了。

第三種,則是因為不符合當時一些獨尊儒術的思想,而被刪了。

董仲舒提倡天人感應、大一統、獨尊儒術。到了劉向劉歆父子時期,已經是主流思想。

荀子則主張‘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句話就很不符合天人感應理論,但好在因為太有名,不用他整理都人人知道,所以他也刪不了。

但可想而知,一些隱藏在無數竹簡中的隱篇,不為人所知的,只要不符合當時大環境的,都在整理時都被刪除了。

荀子的著作就這樣縮水了十倍。

山海經亦如是,也有這樣的刪減說明。

劉歆校準完後,寫了個《上山海經表》,大意是:我校準了山海經三十二篇,今留了十八篇。

他校書活活把山海經校少了十四篇!

至於那十四篇的內容,他根本沒提,已經徹底失傳,後人完全無法知曉了。除非尚未挖完的秦始皇陵,未來給個驚喜。

劉歆是儒家經學宗師,他的整理讓很多典籍得以傳世,繼而留到今天。

可也讓很多篇目內容,直接就從他手上沒了。

而且劉歆的人品確實不怎麽樣,在他眼裏,經文本就是工具。

他是王莽篡位最大的功臣,王莽靠輿論上位,而當時無數吹捧王莽的人中,劉歆就是領頭羊,是當時學術文化領域的最高權威。

兩人本就相交幾十年,是鐵哥們。王莽為了實現政治欲望,需要有一種新的學說作為自己的理論武器,而劉歆所鼓吹的古文經學,其中頗有一些利於其篡漢奪權的內容,所以王莽利用政權的力量大力支持劉歆推行古文經學,同時換取劉歆等人利用古文經學為其固位、篡權和托古改革造輿論,提供理論基礎。

王莽篡位後,奉劉歆為國師,基本就是讓劉歆成為他的輿論喉舌。

然而在王莽做‘假皇帝’期間,劉歆做了一件蠢事。

他好死不死,在功成名就,人生巔峰的時候,不知道什麽原因,把自己改名劉秀。有人說他也想靠輿論當皇帝,但誰知道呢,姑且視為不知道什麽原因。

總之在王莽篡位登基後,社會有一句讖言越發熱門起來,大體的意思就是劉秀當為天子。

王莽是什麽人物?致力於改革的男人,當了皇帝他的第一步已經實現,怎麽允許出來一個‘劉秀’搞幺蛾子?於是絲毫不念舊情,直接以謀刺皇帝的罪名,把劉歆這個最重要的文宣員殺了。

叫什麽名字不好,改這個作死的名字。

殺死劉歆時,真正的劉秀還是個農民,在家放牛,並且與人開玩笑說:‘你們怎麽知道那個會當天子的劉秀,不會是我呢?’

當然,光武帝有沒有真說這句話就不知道了,但當時確實有那句讖言,並且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讖言中的劉秀,就是劉歆。

劉歆這名字多好,取自詩經·大雅:‘其香始升,上帝居歆’。結果非要改名,至此晚節不保。

說這麽多,其實就是想說,以他的人品,我認為劉歆在山海經上,刪減了很多很重要的上古歷史。

原本山海經中,應該有大量的關於五帝事跡的描述,如今只剩下極少數只言片語了。

為什麽劉歆要刪除十四篇內容?如果只是神話,他幹嘛要跟一本怪力亂神的書較勁?

結合他刪書的三大原因,重復篇目,可能有,但不可能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