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3/4頁)

看完養殖場,一行人向村部走。村部就在小山坡的對面,旁邊是學校。程一路在前,走了幾步,看到路邊坐著個老人,乍一看,很有些熟悉,腳步不由得頓了一下。程開源已經過來了,對老人嘰咕了幾句,老人轉身端著小凳子,從程一路身邊走過去了。程一路問:"這是……"

程新說:"胡朝進,去年老伴兒死了,前不久兒子又死了。兒媳婦帶著孩子跑了。"

"胡朝進?"程一路想起來了,這個人他的確熟悉。在程畈,胡姓是個最小的姓。胡朝進好像是山深處的,招親到了程畈。他參加過抗美援朝,好像還立過功。可如今……

快到村部時,程一路突然對程開源到:"開源,帶我去看幾戶貧困戶。"

"這……"程開源有點為難。

朱昊立即道:"這什麽?程書記要看,你在前面帶路。"

程開源只好在前面走,走了大概半裏地,到了一戶人家,程開源說:"這是一戶。"程一路站在門口,這戶人家的房子是磚泥混的,看屋裏,也還清爽。就走進去,屋裏只有一個老人,程一路問了問家庭收入。老人說孩子都在外打工,一年兩萬塊錢吧。程一路回頭看看程開源,問:"貧困戶的收入都這樣了,程畈不錯嘛。"

程開源立即紅了臉,"這……當然還有更窮的。"

程一路說那帶我去看看。程開源在前,又走了半裏地,到了一戶人家。站在門外,程一路知道這才是真正的貧困人家。低矮的房子,還是土坯的,窗子是木格子。進屋還得低著頭,屋裏昏昏暗暗的。程開源喊了聲:"五牛。"

半天裏沒有回答,程開源找了會兒開了電燈。一間小屋子裏,左邊是床,床上正躺著個人,面黃肌瘦,空洞的眼神,一點生氣也沒有。屋子裏除了幾件家具,幾乎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程新介紹道:"這五牛本來是村子裏的一個好勞力,可是前兩年突然得了一種怪病,渾身無力,什麽活也幹不了,老婆也跑了。他一個人就這樣捱著,也沒錢治了。這不,連吃的也是村子裏安排大家輪流負責。"

程一路低下頭,看了看五牛,心裏有些沉重。他讓陳陽把包拿過來,從包裏拿出一些錢,遞給床上躺著的五牛。五牛眼睛裏放了點光,手抖動著接了錢,嘴上囁嚅了一下,卻沒說出話來。朱昊也拿出了一點錢,其他人跟著,都拿了。一時間,小屋裏除了靜寂,什麽也沒有了。

回到村部,程一路的心情也沒有什麽好轉,他陰沉著臉。現在領導幹部下鄉,到處都是"只給看花,不給看刺;只給看好,不給看壞",因此,真正的農村情況,很多領導幹部並不了解。給你看的五保戶,可能昨天還在為溫飽發愁,今天卻因為下面的工作,穿上了新衣,過上了好日子。應付領導,成了底下幹部的一個通病。當然,程一路自己也做過。省裏、中央領導要來,工作都是提前很長時間開始做的。其實真的要看,輕車簡從,可能才更真實。提前做了的,就如同爛泥上插了鮮花,誰還能看出個究竟?

原來還安排在村部聽取村裏的匯報,可程一路說不用了,到學校去看看。

學校裏正在上課,原來計劃是村匯報後來看。現在一提前,想叫學生停課也不太好了。何況程一路的臉色也很不好看。剛進校門口,一大塊石碑樹立著。程一路走過去,看見這是一塊"捐資助學紀念碑"。

程開源說:"這是村裏立的,大家都很感謝程書記對學校的關心。"

程一路一聽,心裏動了一下,再接著看碑文,只見上面寫道:

教育者,興國之大業;讀書者,民生之大事。程畈一地,民風淳樸,崇書重教。昔年僅此一河,出狀元三;進士數十,傳聞甚遠。人莫不以學為榮,家莫不以教為先。

程畈學校,建有經年。沐風櫛雨,漸次傾頹。村人莫不以之為慮,時時思之,意欲修之。然財力不逮,殊為艱難。

今有程畈後人,南州市委常委秘書長程一路,念及鄉梓,恩達村鄰。捐資計三萬二千元整,重修學校。村人為其義舉感動,紛紛解囊,學校遂重修一新。教室明亮,桌椅翻新。莘莘學子,得以安然端坐。誦書課讀,朗朗相聞。

為感念程一路公,村人議而立此碑,以志紀念。

公元二零零七年八月程畈村委會立

朱昊看著碑文,問葉書記:"程書記捐資助學,你們好像也沒說過嘛?這樣的大事,怎麽不早說?"

葉書記小聲說道:"程書記捐資時,囑咐過村裏,不要到處張揚。所以……"

程一路回頭望了葉書記一眼,轉身就往校外走。程開源急忙問道:"程書記,叔,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