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人多勢眾氣如虹

楊雄和楊瑾父子本來打算在大都待半個月,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秦至庸要跟殷梨亭一起前往武當為張三豐祝壽。楊雄決定跟著秦至庸一起去武當山。

張三豐在武林中德高望重,實力高絕,猶如陸地神仙,想要見一次他老人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能跟隨秦至庸去武當,楊雄覺得非常榮幸。

秦至庸用了兩天的時間,為張三豐準備了一車壽禮。

這天上午。

秦至庸帶著秋月、靈霜、殷梨亭、楊雄、楊瑾,一同出了大都,趕往武當山。

國師感知到秦至庸離開大都,心中一緊,暗道:“秦至庸離開大都,真的只是為了給武當的張三豐祝壽?”

越是臨近生命的大限,國師就越是不安。他佛法精深,念頭純粹,有著許多的“神通”,可是有些東西他就放不下。比如說生命。

佛法修煉者,目的是為了登入西方極樂世界。

可是,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真實存在?國師並不清楚。

修行,認準了目標,就要深信不疑地走下去。心中有了懷疑自己的修行之道,是修行者的大忌。

秦至庸留在大都,國師要防著他,秦至庸現在離開了大都,國師心中又擔憂,怕秦至庸出去搞事情。總之,國師的心裏患得患失。

這樣的心態,非常影響修行,更會蒙蔽心智。

自從秦至庸來到大都,國師的心就開始亂了。

大元朝廷供養國師,國師反過來要保護皇族和朝廷。其實國師和大元朝廷的氣數相連。

凡事皆有因果,國師和朝廷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現在朝廷腐敗,氣數將盡,國師的精神當然要受到負面影響。他目前的情況,用修行者的話來說,就是遭到了反噬。

其實,國師的心境已經在開始逐漸退轉。

直到秦至庸他們出了精神感知範圍,國師又閉上了眼睛,溫養精神。

……

秦至庸他們不趕時間,趕路的速度不快,只要張三豐百歲壽誕的時候,準時抵達武當山即可。

秋月和靈霜是第一次出大都,她們經常聽秦至庸說起,天下百姓疾苦,朝廷不作為。離開了大都,見識到了外面的世界,她們才真正體會到了什麽是百姓疾苦。

哪怕是十年前,她們在汝陽王府做最低賤的婢女,但是日子也過得比百姓們強十倍。

至少她們不用擔心挨餓。

秦至庸坐在馬車上,說道:“秋月,靈霜,我這次帶你們離開大都,就是要讓你們見識一下外面的真實世界,來看看百姓們過的是什麽日子。紙上得來終覺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見識到了百姓們的疾苦,你們有什麽感想?”

秋月沉默一會兒,說道:“很震撼。先生,百姓們如此淒苦,朝廷就不管嗎?”

靈霜說道:“我願意把自己的幹糧送給百姓。”

楊雄說道:“秋月姑娘,朝廷少向百姓收點稅,百姓們就感恩戴德了……朝廷哪裏會管百姓們的死活。百姓在朝廷的眼中,是草民,是蟻民,是最卑賤的存在。靈霜姑娘,你很善良,但是送點幹糧給百姓們,其實意義不大。窮苦不會離他們而去。”

楊雄是草根階層,哪怕他做了海沙派的幫主,但是他接觸的人,依然是普通百姓。

和那些土豪士紳們聯系,是劉伯溫在負責。

百姓們不識字,百姓們的疾苦,楊雄是最清楚。

秦至庸對秋月和靈霜說道:“刀術,劍術,想要修煉到入道的境界,心中必須要有‘道’。當有了‘道’,手中的刀劍就會誓死捍衛心中的‘道’。那個時候,你們的刀術和劍術,才能稱之為刀道和劍道。你們好好觀察,體會人間百態,盡快找到自己心中的‘道’。你們可以趁著趕路的時間,好好想一想,應該如何改變天下百姓的生活狀況?”

尋找心中的“道”,其實就是立志向。

秦至庸接觸了儒家學問,很快就立志,確定了心中的道。

可是秋月和靈霜還沒有志向,心中還沒有道。

她們能把刀術和劍術修煉到目前這個層次,已經是極限。想要再有所突破,就必須立志。

志不立,心神散,天下無可成之事。

修行,不但要修道,還要行道。

修道難,行道更難。

楊雄和殷梨亭在思考,自己的志向是什麽?

懂得了研究,就有了科學,懂得了思考,就有了哲學。秋月和靈霜心性好一下子沉穩了許多,不再像剛出大都的時候那樣雀躍興奮。

就連年紀最小的楊瑾,都在思考秦至庸的話。秦至庸暗自點頭,楊瑾這小子有點悟性,將來肯定比他爹強。

……

張三豐百歲誕辰這天,秦至庸他們來到了武當山下。趕路的時間,秦至庸是算計好了的,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此刻趕到,正好趕得上中午的壽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