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扭轉局面

當然,這些在官員眼中根本什麽都不是,真的要拿下這三個神明,對方絕對連一招都還擊不出來。

但如果推行楚弦的政見,那麽這三個神明就是最佳的一個“宣傳”手段。

送子婆婆和門神在民間那絕對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存在,從這三位身上下手,封冊宣講,效果絕對是難以想象的。

已經是有首輔閣的仙官開始思考這件事的可行性,結果就是,這件事居然是大有可為,這不光是楚弦的政績,對於他們這些見證者和推行者來說,同樣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如果做好了,絕對可名入史冊,流傳千古。

這一次,首輔閣的眾多仙官也都開始正式的考慮這件事。

哪怕是之前反對楚弦政見的仙官,例如楊真卿和王神齡等,也開始思謀,他們之前反對,一來是因為楚弦提出的,二來是因為這種思想與慣例相悖,就像是女子褶裙只能長三尺,哪怕是短了半尺都不行,因為數千年來都是如此,可真的見到短了半尺的褶裙,卻發現也不錯,而且比之前還要好看。

一樣的道理。

在要不要封冊神明這件事上,明顯是同意的好處更大,不光是對聖朝對百姓是如此,對他們自己也一樣。

尤其是禮部尚書,他是楊真卿那邊的人,此刻是連連沖著楊真卿打眼色,原因很簡單,如果真的推行了這個政策,那麽首當其沖,掌握封冊神明大權的,就應該是他們禮部,這也是規矩。

這麽一來,他禮部尚書就等於成了這件事的執行者和受益者,說不定做好了,還能名留青史,這對於做官的人來說,那吸引力自然是非同小可。

所以已經將所有的好處都想明白的禮部尚書,實際上已經是非常的“贊同”楚弦的觀點,如果不是因為立場不同,派系有別,他早就出言力挺楚弦了。

這種事,對他太有好處了。

如此,禮部尚書猛給楊真卿打眼色也就在情理當中了。

楊真卿何嘗不知道,又如何看不出來禮部尚書的想法和打算,但這件事,說實話,楊真卿是不想答應和同意的。

原因只有一個,這事情若是成了,毫無疑問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楚弦,其次就是蕭禹。

這都是他的敵人,尤其是楚弦,他怎麽看怎麽覺得不順眼,再加上以前因為孫子楊克的事情,所以是更加不會同意。

可楊真卿是老謀深算,他清楚的知道,現在他不能開口反對,至少不能是第一個,這裏面的門道可就多了,如果他反對了,這件事沒成,那當然是好,可如果反對了,這件事最後成了,那就是壞事。

這對自己的威望的打擊太大了。

而且現在的情況,楊真卿還沒有徹底的確定,封冊神明,承認神明,這件事究竟是不是一個風向?

楚弦肯定是想要將這件事搞成一個風向性質的事件,因為沒有人能阻攔這種風向,如果是這樣,自己再開口阻攔,等於是成了出頭鳥。

哪怕自己位高權重,不怕這個,但也不能做這種掉份兒的事情。

所以楊真卿立刻就做出了決定。

這件事,不贊成不反對,至少在其他人跳出來反對之前,自己不能開口說話。

如此,楊真卿沉著臉,不吭聲,看似是再沉思,但卻是在等其他人的反應。

只是能在朝會上的官員,又豈是愚蠢之輩?

這時候沒人再唱反調,哪怕是之前出言反駁甚至是訓斥楚弦的那些官員,此刻都是一副之前事情不是自己做的樣子,開始裝傻,總之,就是沒人再出來反對。

他們倒不是認同,只是都是太聰明了,太精明了,以至於精明過頭,和楊真卿一樣,總想著是讓別人先帶頭反對,可都這麽想,這頭就沒人帶了。

有的時候,這時機是稍瞬即逝,如果這時候有人能跳出來反對,說不定反對派還有一線勝算,可因為沒有,所以這個時機錯過了。

錯過的標志就是有首輔閣的仙官,公開表示支持楚弦的政見。

頭一個開口的,居然不是蕭禹,而是玉將軍潤伯然。

這位儒雅無比,卻又實力高強的將軍此刻道:“我雖厭惡神明,但不得不說,楚弦所講,的確是符合目前情況的,之前沒人敢提,是因為沒人敢忤逆聖祖的決斷,可剛才楚弦也是列舉了不少聖祖後來的言論,當中都表明不可維持一種規矩不變,該做出變革的時候,就必須要有決心來推動這件事,所以說我認可楚弦的意見,這件事上,楚弦的確是在為聖朝思謀,應該支持。”

有人開頭,而且還是首輔閣內重量級的存在,那接下來,天平就開始傾斜了,而且傾斜的速度,遠遠超出那些反對者的想象。

大司馬,大司徒,這兩位居然也是開口表示同意和支持。

聽到這個,楊真卿深深的嘆了口氣,他知道,他失去了最好的機會,現在肯定是不能再表達反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