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八章 千魔聚頂,飛仙去兮(第2/3頁)

可是“師弟”暫時無法離開天魔殿。魔功初成,但千道魔元遊走於身,躁動難抑,全靠天魔殿內法持相護,他現在才能活,一旦走出魔殿,立刻就會暴體而亡。

天魔宗每有重大法度都會於天魔殿內行法,不是沒道理的。這座大殿既是魔宗弟子的圖騰所在,也有真正天魔的氣意行轉,可助法、護身。

既然無法離開魔殿,師弟就收斂心神、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等岐鳴子入殿,他不是要搗毀魔殿麽?等他來!

等到了,岐鳴子終於來到大殿門外;

再也等不到了,誰能想到就在他入門前一刻,天劫降臨,中土人間又成就了一位逍遙真仙。

做夢也料不到事情竟是這樣結果!

無數人寄望於我。

無數人為我阻擋來敵。

無數人死而無憾只求最後我能斬殺妖道。

師兄待我甚厚,兩兄弟一起長大,一起承擔最後的希望,他敗亡、死時來不及說出半字遺言,只有最後向我望來一眼,從那時起就時時刻刻再不會散去的目光永遠注視於我……仇敵卻在決戰前一瞬飛仙去!

所有堅持所有死亡意義何在。沒了意義,就只剩下:恨。

師弟一口鮮血化霧,噴出人栽倒。

再醒來時,天魔大殿不再,滿目血腥不再,荒涼戈壁中上小小的帳篷中,只有一位老邁師伯在身邊,他的手搭在“師弟”的腕上,似是在為他疏導淩亂元氣,可師伯已經死了。

師弟醒來前一刻,師伯已然命火燃盡,撒手西去。帳中有象征著天魔宗傳承的空來鐵匣,帳中有一方玉簡說明前因後果……一睡千年,魔宗不再,剩下來的只有一個得千魔聚頂、又被同門用盡心思照料著、助其理順元氣的絕世魔頭!

“師弟”便是前身魔君的師公,戚東來、蚩秀兩人的太師公了。

一人遊走天下,尋找零落同門,收攏最後勢力遁於世外,收徒、傳教……空來山上魔焰熄滅,但人間裏仍保留了魔家火中,一點一點發展壯大。

太師公修成千魔聚頂,可是登仙路斷,沒機會證道,沒機會再去尋找岐鳴子,他只是個無匹強大的凡人,心懷大恨,安安靜靜行走人間,播散魔家火種。

太師公故去時,留遺願於親傳弟子:修煉成魔,尋岐鳴子!

岐鳴子與天魔宗的戰事已經了結,再向他尋仇不符真魔本意,懷此心對魔修有害,是以這個仇與魔宗無關、與其他所有天魔弟子都無關,只是“太師公”一脈的“私仇”。由此事情變得可笑了……

師公接位也接下了岐鳴子的畫像,接下了這一段私仇。

師公未能成魔,隕落,師父接位接畫像。

成魔之前,沒人知道自己能成魔,前任魔君也一樣不曉得。對刻意培養的兩名愛徒,前任魔君不作任何保留,是以戚東來、蚩秀自小便知岐鳴子其人,永為仇敵!

岐鳴子,無名輩,死前無人知其非凡,死後亦無畫像流傳,除了魔君一脈代代相傳的這一張。是以別人不識得老道,戚東來和蚩秀卻在相見第一刻就認出了他。

蚩秀、戚東來都沒想到,已經飛仙去的仇人竟又重返人間,再戰天魔。事情必有連串因果,內中情形復雜,可再有因果、再有曲折仇人也還是仇人,仇人永遠是仇人。

打不打得過?沒關系的,蚩秀已經在玉玦中說明一切,交代給了弟子。

死何足惜,我有傳人!

……

小師娘說過,成大器者都要有自己的“拍子”,鬥戰、修行、做人都是如此,劍法也不例外。

如今蘇景的本領攀臨人間絕頂,劍術一道也多有領悟,但劍上的“拍子”,他還談不到。修行二十甲子有余,遇到高人無數,但真正將劍術納入自己氣意的,以前蘇景只見過“三個半”。

一為陸老祖,長劍劃天河,天河生寒月,人入天河去,劍自明月來!其勢煌煌,他的劍上拍,當得一個“宏”字;

二為小師娘,三劍卷碎無邊血海,一念劍出四百裏,劍出鞘無血不歸,必殺命,她的劍上拍,當得一個“戾”字;

三為叛徒葉非,這不是高看他,或許葉非比不得陸老祖、小師娘,但他的劍自有氣意,以劍馭劍,以血、身、命養劍,他的劍當得一個“活”字,一是劍被他養活了,二是再好的劍也是為他而活,為自己活得痛快,絕頂好劍說棄就棄,這一重上蘇景自忖不如他。

最後“半個”,只因蘇景從未真正見過其人:師尊陸角八。光明頂傳人,無緣拜會恩師,可他得過師父傳下的劍符,闖蕩南荒能夠活著回來,全靠師尊劍符,事隔千年可第一次發動劍符的情形猶在眼前——炸碎個太陽給敵人看,給敵人個好看!劍上之“烈”,問天下誰出其右。

三個半,再無其他人了。不是說沒人比他們更強,老天魔秦吹、墨巨靈天理、十一哥瞑目王等等,強則強矣,但劍上無韻……直到今時此刻,蘇景觀戰、岐鳴舞劍,蘇景再見劍上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