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二回 誤逐暴賓 嫌生山人祖 重逢慈父 喜煞孝女兒(第6/6頁)

眾人先見五洞五樣顏色,因為只顧看那水幕晶柱,未甚在意。這時走近南洞,見那洞門質地頗類珊瑚,比火還紅,上面有兩個大木環,雙扉緊閉。英瓊上前推了兩推,未推動。及至走向西洞一看,形式大略相仿,兩扇洞門金光燦爛,上面也有兩個黑環,洞門俱是圓拱形,關得嚴絲合縫。如非門色與石色不一樣,幾疑通體渾成。李寧笑道:“你們雖然道法深淺不同,俱都得過仙人傳授。這門曾經聖姑封鎖,可有打開之法麽?”易靜平日雖頗自恃,聞言知非容易,惟恐萬一出醜,輕雲只是謙退,俱不則聲。英瓊多年不見慈父,一旦重逢,早就喜極忘形,聞言便答道:“女兒先推那紅門,沒有推動,今番且來試試。”李寧笑道:“瓊兒畢竟年幼無知。你看兩個姊姊道法俱比你高,均未說話,只你一人逞能。試由你試,但是不許你毀傷這洞門。”英瓊原想紫郢劍無堅不摧,打算齊中心門縫來上一劍。一聽不準毀傷,便作難起來。李寧又道:“此洞須留為異日之用,並且內中還有層層仙法埋伏,休說不可妄為,即使欲加破壞,你易、周二位姊姊哪個沒有法寶、仙劍,還能輪到你麽?你夙根稟賦,至性仙根,無一不厚,只是涵養還差。此番開府盛會以後,教規愈嚴,門下弟子不容有絲毫過犯。你殺氣太重,凡事切忌魯莽,以免有失,悔之無及。”英瓊聞言,便借此停手不前,只管望著乃父,嘻嘻憨笑,口稱:“女兒謹遵,不敢忘記。”李寧這才走上前去,先對著那門躬身向南,默祝了兩句。然後伸出左手三指捏著門環,輕敲了兩下。將右手一指。一片祥光閃過,便聽門上起了一陣細樂,那兩扇二丈多高大的金門,徐徐開放。

李寧仍在前引導,走進洞去。眾人見那頭一層石室甚是寬大,室中黃雲氤氳,僅能辨物。李寧走到盡頭,拉著壁上一個金環,往懷中用力一帶,再往右一扭,忽覺眼前奇亮。又是一陣隆隆之音,當中三丈多高的一塊長方形石壁,忽往地下沉去。進門一看,乃是一個與門一般大小的曲折甬道。頂上一顆顆的金星,往前直排下去,每隔二三丈遠,必有一個,行列甚是整齊,金光四射,耀眼生花。行約七裏,才行走到第二層洞府的門前。那門比頭一層要矮小一半,門黑如鐵,上有四個木環。李寧如法施為,祥光閃過,門即開放。眾人見那門寬只四五尺,卻有四五尺厚,恰似兩根石柱一般。它不往內開,竟向壁間縮了進去。眾人入內一看,比頭層還要高大出約兩倍,四壁盡是奇花異草,正當中設著一座大丹爐。

英瓊急於要見神雕佛奴,正待趕奔過去,忽聽李寧道:“瓊兒先莫忙,將這兩條路要看明了,省得明日走時匆忙,有了遺誤。”說罷,便指著那縮進壁中的兩扇方門道:“這門設有聖姑仙法,不知底細的人固然不能關閉。即使知道運用,能開能放,絕不能使其平開平放。那兩條要道,均在兩扇門裏。且待我用金剛大力神法試它一試。少時我如將門抵住,你和輕雲可由門中入內,約進二尺,朝內的一面,便現出一個尺許寬的小門,與門的空處恰好合榫,一些也錯不得。只一錯過少許,任是天上神仙,也難出入。我行法頗費精力,你二人分頭進去,得了通入別洞的要道急速回來,不可深入,以免我支持不住,將你二人關閉在內,出來不易。易賢侄女如願去,可與瓊兒一路。”李寧囑咐已畢,走向門中,盤腿坐下,兩手掐著靈訣,朝著兩旁一擡一放,那門便朝中央擠來。李寧忙將兩掌平伸,一邊一個,將門抵住,閉目合睛打起坐來。二人見那門心離地尺許,果有一個一人高的洞。輕雲向左,英瓊向右,易靜跟在英瓊身後,三人分兩路入內。

輕雲進有二尺,見壁上現出尺許寬的一個小門,裏面黑洞洞的。因恐時候久了不便,索性駕起遁光前進,那路又狹又曲折,飛行了一陣,漸行漸高,忽見前面有了微光,出去一看,已達室外。那室四壁漆黑,約計高出地面已有數十丈,奇香襲人,四壁黑沉沉空蕩蕩的。劍光照處,只當中一座長大黑玉榻,上面平臥著一個羽衣星冠的道姑,美艷絕倫,安穩合目而臥,神態如生,甚是嫻雅,那微光便從道姑頭上發出。輕雲猜是聖姑遺蛻,忙躬身施禮默祝,道了驚擾。正要近前細看,忽見道姑靈眸微啟,瓠犀微露,竟似回生一般,緩緩坐了起來。輕雲雖然久經大敵,不覺也嚇了一跳,忙往後退了兩步。那道姑也隨著臥倒。似這樣三起三落。

輕雲知聖姑不願人近前,方在遲疑進退,忽聽一聲長嘯,似龍吟般起自榻底,陰風大作,四壁搖搖欲倒。猛想起李寧來時之言,不敢久停,慌不叠地回身遁走,一路加緊飛行,暗中默記道路,不消片刻,已達門外。恰巧英瓊、易靜也同時由對面駕遁光飛出。再看李寧面色,已不似先時安閑,頗有吃力神氣。三人剛一飛出門外,李寧倏地虎目圓睜,大喝一聲,一道祥光閃過,接著便聽叭的一聲大震,兩扇門業已合攏。李寧道:“不料聖姑仙法,竟有如此厲害。起初我只說至多我運用神力,支持不住,將你三人關閉在內,須由別洞走出,多費一些事罷了。誰知我看爾等久不出來,元神剛一分化入內,一邊是埋伏發動,一邊是艷屍復活,大顯神通。幸你三人見機,逃避得快,又是事先向聖姑默祝,否則事之成敗,正難說了。照此看來,異日盤踞此洞的人,雖有艷屍玉娘子崔盈勾引,既能涉險入內,本領卻也了得呢!我等到此,異日得益不少。你三人所行之路,務要處處緊記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