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二回 誤逐暴賓 嫌生山人祖 重逢慈父 喜煞孝女兒(第5/6頁)

說罷,又對輕雲道:“昔見侄女,尚在孩提之中。後遇令尊,始知拜在餐霞大師門下,當時瓊兒晝夜歆羨,恨不得也做個劍仙才好。不想沒有多日,令尊與你妹妹,連那趙燕兒,俱都作了同派同門。我也身入禪門,參修正果。想起當年,我和令尊、楊叔父三人,號稱齊魯三英,積了多少殺孽。除楊叔父早逝外,竟能有此結果,真乃幾生修到的仙福。須要好好努力潛修,勿負師門栽培期許才好。你楊叔父有二子一女,小的兩個頗有夙根,現在流落江湖,仍操舊業,終非了局。你和瓊兒異日如果相遇,務要設法度化引進,以完小一輩的交情。後日我見令尊,再行當面囑托,也使他好記在心裏。此時你姊妹二人,可隨我去至依還嶺,小聚一二日,等佛奴傷愈復原,同往峨眉,也還不遲。只不知易道友可願同去?”易靜久聞白眉和尚是近數百年第一神僧,李寧是他傳授衣缽的門徒,況又是英瓊之父,知道此去必然還有原故,連忙躬身答道:“老前輩盛意見招,哪有不去之理?”英瓊、輕雲二人自然更無話說。

李寧便命三人站好,大袖揮處,一片祥光瑞靄,簇擁著騰空而起。三人俱都驚羨佛法精奧,比起玄門道術,又是另一番妙用。百余裏途程,頃刻便到。祥光飛近嶺半,便即落下,一同步行而上。三人見那依還嶺正當峨眉歸途的西南方,伏處深山之中,並不見怎樣高。滿嶺盡是老檜松柏梗捕之類的大木,郁郁森森,參天蔽日,奇花異卉,遍地皆是。加以澗谷幽奇,巖壑深秀,珍禽異獸,見人不驚。端的是一座靈山勝域,非同凡境。李寧率了三人,且行且說道:“此嶺為西南十七聖地之一。僻處南疆萬山之中,四外都是崇山惡嶺包圍,更有數千裏方圓的原始森林隔斷,人入其中,縱不迷路,也為毒蛇野獸所傷。再加環山有一條絕澗,廣逾百丈,下有千尋惡水,便是猿揉也難飛渡。只有我們所走的這條來路,為南來入嶺捷徑。可是這條路上盡是沼澤,澤底汙泥,瘴氣極毒,終年不斷。所以自古迄今,常人竟無一個可以到此。百年前有一佛女,在此嶺上修道,因為她是人家棄嬰,為靈獸銜上嶺來撫育,後服本山所產靈藥成仙,生無名字,便以嶺名做了道號,人稱依還神姑。飛升以後,所顯靈跡甚多。將來此嶺的主人,也是你們同門,與瓊兒頗有一些因果淵源。那神女修道的洞府,深藏在嶺頂幻波池底,外人不知底細,定難進入。今借佛奴脫體之便,一則使你們先行認清出入道路,好為異日之用;二則池底洞中,藏有神女遺留的毒龍丸,乃古今最毒烈的聖藥,專能降妖除怪,異日頗有大用。但是神女遺偈,取丹的人須是女子,方能如願到手。你們少時取了這毒龍丸,還可將池底神女所植的十二種靈藥仙草,連根移植回去,豈非絕妙?”說時,已達嶺頂。那嶺原是東西橫亙,長約數十裏,就只當中隆起如墳,最高最大。

英瓊到了上面,一路留神細看,並未見佛奴蹤跡。正開口想問,耳聽泉聲淙淙,響個不絕,仿佛就在近前,四周一看,卻找不著在哪裏。這時已走到一片樹林以外,正當嶺的中心地帶。眼看前面生著一大片異草,綠波如潮,隨風起伏不定。李寧忽然笑道:“瓊兒,我們已經到了幻波池邊了。你覺得看不見佛奴影子,心中奇怪麽?我們慢慢下去,好讓大家見個仔細。”說罷,將手往那片異草中心一指,那草便往地底陷落下去。眾人飛身一看,只見離頂數丈之間,清波溶溶,雪浪翻飛,從四外奔來,齊往中心聚攏,現出一個數頃方圓的大池。原來那地方是一個大深穴。適才所見異草,乃是一種從未見過的奇樹,約有萬千株,俱都環生穴畔,平伸出來,互相糾結,將穴口蓋沒。除當中那一點較稀外,別的地方都被樹幹纏繞得沒有絲毫空隙。樹葉極為繁密,根根向上挺生,萬葉怒發。每葉長有丈許,又堅又利,連野獸都不能闖入。休說遠處看不見下面有池,便是近看,也只能看見些微樹幹。眾人俱都稱異不置。李寧道:“這還不算,真的奇景,還在下面呢。”說罷,又朝下面池水左側波浪較平之處一指,那池倏地分開,現出一個空洞,望下去深幾莫測。李寧這才率領眾人,由水空之處飛身而下,約有數百丈深,方行到底。英瓊等擡頭往上一看,那池竟淩空懸在離地數百丈的空隙,波光閃閃,一片晶瑩。細一觀察,才知穴頂一圈,俱是泉源。因為穴口極圓,水從四方八面平噴出來,齊射中央,成了一個漩渦。然後匯成一個大水柱,直落千丈,宛如一根數百丈長的小晶柱,上頭頂著一面大玻璃鏡子。那穴底地面,比上穴要大出好幾倍。有五個高大洞府,齊整整分排在四圍圓壁之上。底中心水落之處,是一個無底深穴,直徑大約數丈,恰好將那根水柱接住,所以四外都是幹幹凈凈的,並無泛濫之跡。再看地平如砥,四壁石英雲母相映生輝,明如白晝。越顯得宇宙之奇,平生未睹,益發贊妙不置。李寧道:“這依還嶺共有兩處:一個得靜之妙,一個得靜之奇。你們將來自知。南向一洞,為聖姑生前修道之所,此時尚不能入內。西洞為煉丹爐鼎所在,她飛升之時,毒龍丸剛剛第二次煉成,尚未開爐,便即化去。那十二種仙草,也在其內。此洞與其余三洞相通,關系日後不小,大家務要留心,以為異日之用。佛奴現正在丹爐上面養傷,大約再有一日,便可痊愈了。”說罷,便率眾人往西洞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