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六軍不發無奈何 宛轉蛾眉馬前死(第2/3頁)

當時楊國忠奏道:“祿山雖有軍功,目不知書,豈可為宰相!制書若下,恐四夷輕唐。”李隆基也就放棄了打算,而此時李隆基又一次準備下詔,讓安祿山入朝拜相,楊國忠深為嫉恨安祿山,怎肯讓他入朝分權,煽動群臣勸阻,又一次議而未決。

楊國忠天真的以為,只要憑朝廷的一紙問罪詔書,就可以除掉安祿山。在長安又做了一件事,指使京兆尹衙門以搜查反狀為借口,派人抄了安祿山在長安的府邸,抓了安府的門客李超等人,送禦史台問罪。安祿山聽到這個消息心知不妙,從此稱病不見客,再也不肯回長安了,反叛之舉已騎虎難下。

這一年六月,榮義郡主在長安與安祿山之子安慶宗完婚,李隆基詔安祿山進京參加婚禮,安祿山推辭有病未來。這一年十一月,天子派使者去範陽查看安祿山病情的虛實,安祿山趁機偽造詔書,對部下道:“天子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諸君宜即從軍。”然後起兵造反。

從一開始,安祿山未必有反叛之心,一方面是李隆基一手將他推到了那個風口浪尖、左右為難的位置;另一方面朝中一系列的事件發生,逼得安祿山不得不反,究竟是哪一方面因素更重要,恐怕連安祿山自己都說不清,總之,安史之亂開始了。

當時天下太平百年,百姓不識兵戈,地方守備軍馬別說上戰場,有生以來就連廝殺的場面都沒見過,哪能擋得住安祿山麾下養精蓄銳的虎狼之師?安祿山揮軍勢如破竹,僅僅用了三十五天時間就長驅直入攻占了東都洛陽,第二年他在洛陽稱帝,立國號大燕。

大唐朝廷調集軍馬,派高仙芝、封常清據守潼關,命各道軍鎮兵馬馳援京師,大將軍郭子儀、李光弼從河北進軍側翼攻擊叛軍的後方,一時之間遏制了叛軍的勢頭。

大唐百年積威,李隆基此時還生活在盛世的幻想中,沒有把安祿山太當一回事,想速戰速決很快平定叛亂。監軍宦官邊令誠在潼關軍中索賄未成,回長安向天子狀告潼關守將封常清、高仙芝虛張賊勢、怯敵避戰,棄陜地數百裏,動搖軍心。

李隆基早就對戰事不滿,聽信此言,下詔斬了封常清與高仙芝,命在長安養病的哥舒翰為帥,率領臨時調集的二十萬大軍出潼關與安祿山決戰,結果唐軍大敗,哥舒翰被俘投降,安祿山趁勢攻占了潼關。

潼關一失,長安城以東無兵可用、無險可守,李隆基帶著楊貴妃、太子李亨、宰相楊國忠等,在羽林禁軍的護衛下倉皇逃離了長安向南而去,十天後,安祿山的叛軍占領了長安,聲勢一時達到頂點。

安祿山稱帝,又占領了國都,自以為大功告成,並未向西南追擊,日夜縱酒聲色娛情,而且這個時候安祿山的身體也不行了。他一直過於肥胖,按現在的話來說,晚年可能患有糖尿病、高血壓以及一系列並發症,縱欲之下身體日衰,脾氣也越來越暴躁,視力漸漸減退,甚至連東西都看不見了。

且不說大燕皇帝安祿山如何,只說大唐皇帝李隆基倉皇南逃,兩天後來到馬嵬驛,在這裏又發生了一場撲朔迷離的宮廷政變,史稱馬嵬兵變,幕後的指使者疑是皇太子李亨。

李亨今年四十五歲了,立為太子已經十八年,早就有些等不及了。早年李隆基寵幸武惠妃,聽信讒言殺了三個親生兒子,原忠王李亨也險些遭殃,武惠妃死後他被立為太子,戰戰兢兢過了這麽多年,對父皇以及朝中權臣早有不滿。

安祿山反叛之事,李亨認為自己早就提醒過父皇,父皇卻未能阻止,已經不適合再掌大權,該自己上台了。他知道禁軍中深恨楊國忠的人不在少數,此為軍心可用。等逃出長安之後,這一天夜間,李亨命東宮宦官李輔國密招禁軍統領陳玄禮,策劃以除掉楊國忠為借口發動兵變,而此時李隆基還蒙在鼓裏。

此番南逃,隨駕的不僅有禁軍和大臣,還有各屬國的使節。第二天早上開飯的時候,二十多位吐蕃使節去找陳玄禮要吃的,陳玄禮卻說沒有,讓他們去找宰相楊國忠。

馬嵬驛旁有一座沉玉寺,是玄宗臨時安身的行宮。這一天楊國忠剛剛走出佛堂上馬,就被一夥吐蕃使節攔住,圍著他要吃的,情急之下說話嘰裏咕嚕夾雜著番語。還沒等楊國忠答話,寺外職守的禁軍就大喊道:“楊國忠串通胡番謀反!”一箭射來正中馬鞍。

楊國忠受驚落馬,急忙逃進馬嵬驛,被羽林軍追上一刀砍死,士兵接著殺了楊國忠的姐姐韓國夫人、妹妹秦國夫人以及妻子家眷,禦史大夫魏方喝止禁軍,也被殺,左相韋見素被打得頭破血流,陳玄禮及時現身約束士兵才救了他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