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胡馬久驚侵禹域人間哪得有桃源(第4/13頁)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雲大俠的遺物和師母這把青冥寶劍,都是要我交給那位雲姑娘的。這樁事情,應該先辦!我不能讓她再焦急的等待下去了。爺爺的大仇,反正我已經等了三年,再等三年去報,那也不遲。”

陳石星想了又想,終於決定暫緩報仇,先到大同府去找雲浩的女兒。

從石林到山西的大同府,這是比回鄉更為遙遠的路程。

他到山區的小鎮買了一匹健騾代步,並向外地逃難來的商人打聽往大同府的走法。那些人聽說他要去大同府,都很詫異,不過還是詳細的告訴了他。

一條路是向南走,再折而北走,經川東,出湖北,入河南再進山西。這條路比較安全,但路途較長,恐怕最少也得走三個多月。

一條路是向北走,從大理入川西,徑入漢中,再經陜北便可直入山西。這條路快捷許多,不過走的多是山路,難行得多。沿途也不平安。但走得快的話,兩個月就可到達目的地了。

陳石星急於了此大事,決定采取後一種走法。

從石林到大理,一千多裏路程,全是山地高原,盤旋曲折,險峻崎嶇。往往五步一轉,十步一回。後面的人,擡頭但見前人履底,前面的人,俯視可見後人發頂。尤其在山坳轉彎之處,更是越盤越高,越上越險。前頭的路,分明就在眼前,往往也要走個半枝香的時刻。幸而他挑選的那頭騾子,雖然其貌不揚,卻是擅於行走山路。

走了四五天,還是在叢山峻嶺之中,罕遇行人。好在雲南有花國之稱,氣候又特別好。一路上鳥語花香,山奇水麗,陳石星倒也不覺寂寞。

這日陳石星正在騎騾轉過一個山坳,盤旋而上之時,忽聽得有人歌道:“黃鶴之飛尚不過,猿猱欲度愁攀緣……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冰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作的《蜀道難》中的一段,陳石星心裏想道:“人家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我沒有走過蜀道,不知是否誇張。但這段山路,確是難行,料想蜀道亦不過如此。”

那人放歌未已,一個女子已是笑了起來,說道:“表哥,我從來沒有聽過你說一個難字,怎的你也後悔此行了麽?”那男子說道:“我是怕你過不慣風霜之苦。剛才你不是還在想著家嗎?”那女子笑道:“哦,我明白了。原來你讀這一首詩,乃是諷刺我的。”

那男子笑道:“把你比作李白,那也不能算是諷刺你呀。思念家鄉,乃是人之常情,是以,以李白的豪氣幹雲,亦自不禁有蜀道難行之嘆。這首詩我還沒有念完呢,後面有兩句是……”

那女子搶先念了出來:“是不是:‘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那男子說道:“不錯。要是你當真思家的話,那我就要改兩個字奉贈你了——大理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那女子噗嗤一笑,說道:“表哥,你誤解了李白的詩意了。”那男子道:“請教。”

那女子說道:“這首詩是李白因永王一案,被皇帝放逐,從四川回家的中途寫的。”

唐“永王”李璘因和哥哥李亨(即後來的唐肅宗)爭帝失敗,李白曾任永王幕僚,因而也被放逐。

那男子道:“不錯,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他一生之中最失意的時候。”那女子笑道:“你知道就好,李白由於宦途失意,故而想要早日還家。但蜀道難行,想要歸家歸不得,故而李白這首詩最後兩句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他平生最愛遊覽名山大川,要不是因為失意思家也不會有‘蜀道難’之嘆。他不是真正的畏難,而是由於失意,由於思家。你怎可厚誣古人。”

那男子笑道:“那麽你呢?”那女子說道:“我和李白剛好相反,這次能夠來大理,正是我認為最得意的事。”

那男子道:“為什麽?”

那女子嬌聲嗲氣地說道:“你是明知故問,我,我不說!”那男子道:“我要你說。”過了片刻,才聽得那女子低聲說道:“因為我是和你在一起呀!”陳石星雖然只是聞其聲,未見其人,但也可以想像得到,那位可愛的姑娘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一定是杏臉暈紅,眼波欲流。

陳石星騎騾走出山坡,看見那棵大青樹下,除了這雙情侶之外,還系著兩匹白馬,配上銀鞍,相得益彰,令人更感到光彩奪目。陳石星雖然不懂相馬,也知這兩匹白馬定非凡品,不由得暗暗喝彩,心裏想道:“是要有這樣兩匹壯美的名駒,才配得上他們俊雅的主人。”他乘坐的那頭黑騾,也不知是否因為走了幾天山路,未曾見過“同類”,甚感寂寞,發現了前面這兩匹白馬,不由得發出歡喜的嘶鳴。那兩匹白馬對它卻似不屑一顧的樣子,仍然低頭吃草,毫無反應。陳石星心中暗暗好笑:“你這頭醜陋的騾子,不知自量,想要高攀,人家可不願意和你交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