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刺殺齊王(第2/12頁)

這種整體配合不屬於任何一種陣勢陣形,但任何一種陣勢陣形的配合都不可能達到這樣一種緊密的程度。因為他們間的配合是一種可以用身體替同伴阻擋刀劍的配合,是一種可以用自己的性命替代同伴犧牲的配合,這種配合只有具備血緣親情關系才能做到。正像我們常說的“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所以這支人馬的組成應該全是同宗同族、血緣至親的父子、兄弟、叔伯。

詭異的兵馬雖然人數不多,但出現之後只一輪沖殺就將已經差不多完全掌控局勢的周軍精銳給打退了回去。整個淘沙口防禦重新被這支詭異兵馬和殘余的一些蜀軍守軍控制。

雖然只是一輪沖殺,卻將韓通、趙匡義驚得目瞪口呆。一群從天而降的巨人,一群裝束怪異的怪物,一群剽悍兇殘的野獸,上演了一場血腥殘酷的殺戮。他們邊唱歌邊舞蹈,以一種非常快樂的狀態去殺死敵人。所到之處血肉橫飛、肢體破損,絕不留下一個氣息未斷的活口。

來的這隊人馬是中國歷史上極為著名的一支戰鬥部族,賨人族。賨人族最早為賨人國,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已經極為昌盛。但後來因為天災人禍,賨人國消亡,只有很小區域的族人聚居。

這個種族據說最初是由古金沙國驅逐逃出的多個小部族合並而成。因為有多個部族的基因交叉優化,所以後代族人體型都很高大,男子最少都能達到一米七五左右,最高的能達到一米九左右。中國古代常說七尺男兒,也就是說,一般男子的身高為七尺。而古代丈量單位中一尺只有0.23米,也就是說,正常男子的身高只有一米六左右。所以賨人的體型在古代是非常魁梧雄壯的,那些過了一米八的在平常人眼裏就是巨人。

因為體型高大,所以賨人勇武好戰,但除了勇武好戰,他們還能歌善舞。這些特點,最終全在戰場上得到發揮。《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在生死搏殺的戰場上,一邊沖鋒陷陣,一邊唱歌跳舞,這在世界戰史上,恐怕是空前絕後的。這種充滿浪漫情調的戰術,從氣勢上壓倒了商朝軍隊。弱小的武王摧枯拉朽般地擊敗了強大的殷紂,賨人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賨人在滅秦興漢的戰爭中也曾建立功勛。據《華陽國志》記載:賨人在閬中人範目統率下,手執牟弩、板榍(一種花崗巖的石板,賨人常用板楯為盾牌,因此又被稱作板楯蠻)高唱戰歌,跳起激越的巴渝舞,向秦軍沖殺,所向披靡。劉邦被封為“漢王”後,想留住賨人這支軍隊。但賨人思鄉心切,劉邦只好讓賨人回歸故裏。

東漢時,羌人數攻漢中,朝廷發賨人擊敗之,號為“神兵”。漢末大亂,張魯據漢中,背叛益州牧劉璋,劉璋亦發漢昌(今四川巴中)賨人為兵以拒張魯。

不過賨人本是深居偏僻之處的蠻族,為何會幫助各朝權力集團征戰?其中原因一直無法探究。但有一點是很明顯的,就是全族男子以命相助征戰肯定是為了換取什麽對他們而言非常重要的條件。而這一回他們突然主動出現在淘沙口,對周軍進行阻殺,或許也是和他們過去所換取的重要條件有關。雖然看著驚懼,但是大周精銳絕非這麽一次小小失利便會畏縮退逃的。於是為了趕在其他就近的州府援兵趕到之前拿下淘沙口,韓通和趙匡義采用陣形推進配合虎豹隊突擊攻襲的方法,對淘沙口薄弱的防禦連續進攻三輪。

第一輪是以弓箭隊配合鐵甲長刀,其中夾帶鐵錘匠卒去毀寨門寨墻。這一輪賨人沒有出擊,只是用弓弩回射。但是當周軍鋪滿整個寨前時,兩邊山嶺上突然滾石滾木如雨砸下。與此同時,賨人出擊。他們動作快速靈活,又好像完全知道滾石滾木是如何砸落的,所以能在如雨的滾石滾木中自如穿插,擊殺周兵。這一輪上來的周軍不是被砸死就是被殺死,沒幾個能退逃回去。

第二輪攻擊是在入夜以後,采用的是突襲加火攻。由虎豹隊從兩側迂回偷偷接近寨墻,然後由周軍大隊從正面用火箭、拋火球、飄焰(一種梭子狀木條,浸油點火後用木棍擊出,火焰旋轉飄飛)進行攻擊。這樣守城的賨人只要被正面明攻的周軍吸引,兩邊的虎豹隊就能趁機登上寨墻。但是賨人此番根本沒有出現,反而在淘沙口寨墻上也堆起了許多柴草一同點燃。只不過蜀軍寨墻上的柴草中加了申椒、腥草、刺眼花、臭菌蘭等等野生刺激性植物,燃燒之後刺激性的煙氣彌漫了整個山嶺相夾的淘沙口。周兵沒有防範,被熏得眼不能睜、喉不能聲。而用化煙藥水泡濕布紗蒙面的賨人和守關蜀兵,這回只是在寨墻上用弓弩輪射,便讓這一輪攻擊又告失敗,扔下大片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