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巨型怪蛇

星棋枰

要及時趕到明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這是在鬼腸子道上。雖然沒有支路、圈路,從轎廳到明堂的距離也不遠,但是短短這一段上卻有兩個鬼腸結。

湯吉他們趕到的下一個鬼腸結是“星棋枰”。前面已經說過,古代大宅的建築規律在轎廳之後建有明堂,也就是秦淮雅築的“稟帝堂”。明堂為主要的正道出入口,也是祭天祭祖的位置。所以如果從轎廳至明堂之間有足夠的距離和空間,有些講究人家會設置一些星宿排布、眾仙排位的地坪、石墻。地坪一般是以植物或石塊來表示星位、仙位,石墻上則直接進行鑿刻,以此喻天,以顯心誠。

秦淮雅築和一般的大宅的布局雖然大致一樣,但它的範圍更大,路徑曲折,並非正常那種廳連院、院接廳的構造。所以轎廳和明堂之間的距離達一百五十步,其間完全可以做一個大型的設置。所以這裏的“星棋枰”不僅是一個表示星宿排布的天象圖形,它還是一個可以閑坐休息的場所,因為所有的星宿位都是用石鼓凳和小石桌表示的。正所謂“天星棋布我移放,你坐一位亦仙家”。其意不僅暗示主人是可以指點挑撥星宿,而且也是在說進來的客人如果在此一坐的話也就成了天上星宿。

但是這裏不是一個什麽時候都可以坐下來休息的場所,這裏不僅暗喻了上天星宿的位置,它還是一個鬼腸結,貿然闖入便會永遠休息的殺命場。

“星棋枰”的兜相共有三個,全是靠石桌石凳作用的。一個是“鬥轉星移”,所有石凳、石桌看著都是固定的,但其實機栝啟動後都可以按一定規律快速移動。而移動的規律便是“鬥轉星移”,一種原來用在兵家沙場上的陣法布局,後來被坎子家改良之後運用在了坎面上。

“鬥轉星移”在兵家運用時是將全部兵卒分成許多獨立群體。但這些獨立群體人數不一,有多有少。各個群體出擊的方位、方式、路線、企圖也不相同,這就使得對手完全摸不清這麽多群體誰是主攻,誰是輔助,誰是一擊即退,誰是孤軍深入。而改良到坎面中後,則是利用了石桌大、石凳小,石桌高、石凳低,桌凳形狀有圓形、方形、多角、條形等等條件。然後在移動中設置它們各自的移動規律、路線和位置,看似雜亂無章,其實之間絕不會相碰,而且可以將坎面範圍中的每個點都多次反復地顧及。人在其中,總會被某個石凳或石桌撞到。而撞到一次雖然不會致命,但闖入者動作的遲緩和坎面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將會帶來更多的撞擊,並且還有合擊、夾擊。幾個回合下來,闖入者肯定會骨斷筋折。這坎面除非是知道其動作規律並有極為迅捷身手的高人可以在啟動之後躲過。問題是迅捷身手的高人很多,但知道其設置規律的人卻極少。

第二種兜形是“飛石成錘”。在“鬥轉星移”機栝還未完全停止的時候,第二重機栝已經開始依次被啟動並實施打擊,而且是一擊即死的爪子。二重機栝的動作方式是以壓簧或彈杠將石凳彈飛起來,翻轉著砸下。這砸下的位置也不是隨意的,而是設定好在一些特別的點位上。什麽點位?就是知道“鬥轉星移”移動規律的高手在躲過一重撞擊的過程中所有可供避讓的點位。“飛石成錘”的兜形是坎子家根據“鬥轉星移”的缺點補充設計的,但這個設計其實並不一定是針對知道規律的高手,它還可以對一些采用硬甲、重車強攻入“星棋枰”的闖入者實施二次擊殺。

“星棋枰”的第三種兜形是“雲飛山平”。這一個兜形最早出現在吐蕃的大章寺,是寺中的吐蕃僧設計了用來守護鎮寺白玉佛的機關,其中主要的攻擊器具都是利用了寺中的大鈸、銅鑼、食缽等物。後來坎子家引用之後做成的“雲飛山平”是以帶刃邊的鐵盤、鋼環作為攻擊器具。而此處的“星棋枰”中,則是利用了現成的石桌桌面。而一般的“雲飛山平”雖然霸道,攻擊覆蓋面大,但其實設置還是極為巧妙的。因為就像大章寺中是用來守護白玉佛一樣,它的攻擊肯定是要避開被保護物,然後又能有效打擊闖入者。而此處“星棋枰”中的這一重變化卻沒有被保護物,只有被攻擊者,所以所有如雲飛出的石桌面都是正對來路的。當“飛石成錘”即將結束之際,帶動三重機栝。所有石桌面便會盤旋飛出。速度雖然並不快,但是覆蓋面卻涵蓋了整個兜相和闖入的來路。而且器大力沉,幾乎無法躲讓,更無法格擋。

轎廳到“星棋枰”也就百十步的距離,所以還沒等三人腳下真正開始發力加速,就已經到了。

走在第一的湯吉一個急停站住身形,倒不是因為速度快,而是“星棋枰”出現得很突然。剛繞過一片遮擋視線的細竹叢後,一下子就已經踏到了兜子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