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水局(第5/10頁)

殺盡數

這時候太陽已經轉到西面山嶺的上方。山區之中比平原天黑得早,只要太陽往山背後一沉,那就有很多溝壑、角落和黑夜完全一樣了。

樹林的頂上此時升騰起一層迷霧,而且越來越厚、越來越濃。這是由於中午時段氣溫太高,將樹林中的水汽曬得蒸發了上來。而現在太陽轉西,山中氣溫快速下降,蒸發的水汽便凝結成了霧氣。不單是那些樹林,旁邊的上淩江中也不斷有裊裊的霧氣升起,一起匯入凝結的霧層。山區之中出現這種現象非常正常,人們在崇山峻嶺間觀賞到雲霧繚繞、雲海翻湧就是這種原因形成的。而此地被叫做煙重津,很大可能就是因為依傍上淩江,周圍環境多霧而取的這名字。

霧氣在一個比樹林高些的位置越聚越厚,就像是雲層慢慢往下壓著。雖然現在還沒有影響到視線,但是照著這個速度下來,不用等到天黑,這裏所有的一切都會浸沒在一片混沌中。

也就在這時候,不斷地有撲扇的聲響穿過霧氣層,落入到樹林中。沒等齊君元開口問怎麽回事,秦笙笙已經主動告訴他:“是鳥兒回巢。”

“該撤了。”齊君元心中對自己說了一句,“用不上等到天黑了,歸鳥已經回巢了,說明再有一會兒這裏將什麽都看不見。”

齊君元走到樹林邊緣,準備用“肢言”讓各點位的同伴拆掉設置、撤出刺局。可就在他邁出樹林的腳將要落地時,眼前突然閃過一團亂光,讓他不由汗毛驚豎。

亂光是閻王發來的折射光影,但是沒有任何規律,不存在任何含義。只是緊急時的一種提醒,而這個時候最緊急的事情莫過於刺標出現!

刺標果然出現了!雖然周圍環境中多出些蒸騰的霧氣,但齊君元還是一眼就看出來是南唐使隊。使隊的儀仗規格、護衛的服飾、旗幟的標志都非常明顯,七輛主車、前後雙都尉、南平軍負責開道和押後等情況,也都符合六指昨天探到的信息。

齊君元收回已經邁出卻未落地的腳步,迅速回到施放“滾木籠”的點位上。其實他在收回腳步的一刹那,腦子裏閃過一絲異樣的感覺:南唐使隊為何會這麽晚才到?他們真的準備今夜在野外過夜或者連夜趕路嗎?但是眼下的情形已經不允許他再仔細斟酌這些事情,布設刺局的實際目的其實就是在制造一個時機,一個利用一切條件來殺死目標的最佳時機。現在如果是要把所有附加的、相關的事情都想明白、弄清楚,那麽自己制造的那個最佳時機將會一去不復返了。所以齊君元眼下唯一能做的也是最應該做的是放下一切雜念,聚氣凝神,按步驟和計劃收兜,殺死刺標!

隨著隊伍漸漸走近,齊君元的心跳也變得更加低緩、平穩。他的腦子裏再一次構思了整個刺殺過程,最終確認自己所設刺局是成功的。所以在他的眼中現在仿佛是在看著一隊幾百個死人在朝自己這邊走來。

事實也證明齊君元的構思是準確的,接下來所發生的一切都在按他的布置進行著,而且時機的把握、前後的銜接全都恰到好處。

“五朝壓一案”的效果比齊君元要求的還要好。遠處的山形景象在樓鳳山所設對照物的作用下已經產生了極大的心理暗示,再配合上下道線,導致開路的隊伍不停地加大腳步、加快步伐往前走。而王炎霸本來要以虛影做個假陰涼處的,當過了未時天氣不再炎熱之後,他立刻改變方案,將虛影變成折疊影,這樣不但讓人覺得前面的景物近在咫尺不斷加快腳步,而且還讓行進的腳步變得不穩,不時出現顛簸和磕絆。

另外,王炎霸本來每隔二十步就要在路邊做個突出的假草葉來配合樓鳳山布下的趨向石。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直接搬弄了一些雜草種在道路邊和路上的石縫中,並且每兩步就有一處。這不但讓行進的隊伍在不知不覺中往一邊偏移,而且為了避免被雜草絆到,使隊的人在行進過程中還會大幅度避讓或跨過,這樣就會不可避免地將靠近下坡一側的人強行往外逼推。所以當到了路尾那一段實際坡度稍向外傾斜的地方時,整個前隊已經是緊貼著外側的路邊在走。而且隊伍一片混亂,跌跌撞撞,磕磕絆絆。就算沒有秦笙笙布下的“驚粉”讓內側騎卒的坐騎驚狂將人往外推擠,單單這麽走也會讓一些人在走出路尾之前跌向下面的陡坡。

而秦笙笙的“驚粉”也撒得恰到好處,那位置正好是整個前隊速度最高、偏斜最大、碰撞最多又偏偏還沒來得及進行調整的瞬間。馬匹是一匹一匹按順序跳撞出去的,就好像是排著隊聞“驚粉”、排著隊跳撞。這速度正好配合上外側兵卒越走越快的步伐,配合上傾斜的路面。先是馬撞人,然後是後馬撞前馬。人在沖跌翻滾,馬匹也在沖跌翻滾。整個隊伍就像往陡坡下傾倒的瀑布,一發便再不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