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孤苦伶仃

想要虛實同進,陰陽並舉,就必須有實物可供參照,有世態可供揣摩,有很多遊方走腳的道人和僧侶,實則就是希望通過遊走四方,見識人生百態,博覽江河山嶽,開闊眼界,明窺陰陽,體察人生,感映天道。

但此處無比荒涼,連活物都不易見到,哪裏有實物可供參照。

再者,此處死寂沉默,少有變化,又哪有世態可供揣摩。

好在只是少有變化,不是一成不變,日落月升是變化,鬥轉星移是變化,連自身的喜怒亦是變化。

萬事開頭難,一旦摸到了門徑,每日都會有所進展,但這進展並非具體心得,而是對天書神髓的了解,天書暗藏乾坤變化,包羅陰陽道理,若是盡得九部天書並徹底參悟,不但能夠明辨虛實,左右真假,便是覆滅乾坤,改天換地,亦只在一念之間。

能力越大,心智也就越高,並非能力的增長引發了心智的提升,而是只有具備強大的心智和智慧,才可能衍生並擁有強大的能力,一個人所擁有的能力倘若超出了他心智所能駕馭的範圍,局面就會失控。

天書亦是這般,想要真正參透天書,就必須擁有足夠的心智,想要擁有覆滅乾坤的能力,就必須擁有超然物外的智慧。

超然物外是一種至高境界,是一種無我無眾生的虛無,在超然物外之下,是太上無情,太上無情也是一種超然的態度,只是境界較超然物外要低,便是太上無情的這種境界,人也會因為看的太過透徹,而失去喜怒哀樂,一個失去喜怒哀樂的人是很高尚也是很可怕的,因為在其心中只有對錯是非,不再有立場和好惡。

而超然物外比太上無情更加可怕,一旦進入超然物外的境界,也就不再是人,甚至不再是仙人,而是一種永恒不變的存在。

明白了這個道理,心中也就沒有了遺憾,此前一直因為不曾集齊九卷天書而遺憾,此時看來,當真不能盡參天書全部,不然在掌握了巨大能力的同時,也會徹底失去人性,那不是他想要的,至少不是眼下想要的。

水潭結冰之後,南風就不再往小壇裏放沙粒了,因為到了冬天,水潭就會結冰,此前是以日計時,而今已經改為以年計時了。

在此之前南風一直以為沙漠裏不會下雨,待得開春下雨,方才知道沙漠裏也會下雨,只是較為罕見,而且雨量也不是很大。

雨後數日,水潭裏出現了很小的漣漪,定睛細看,竟是很小的魚兒。

見此情形,南風好不歡喜,細想來源,可能是雨有帶有細小的魚子,也可能是此處原本就有魚子僵蟄,畢竟此處原本不是沙漠,而是一處城池。

驚喜接連出現,天氣轉暖之後,水潭邊竟然出現了青草,而且不止一棵,環水尋找,足有十幾棵。

青草只圍繞水潭生長,說明在別處也有草籽,只是因為缺水而不曾發芽,想到此處,別汲水往四周噴灑,果不其然,亦有青草生出。

稍微大些,便分出哪些是雜草,哪些是樹木,其中以荊棘為多,灌木較少,能夠長大的樹木更少。

每日除了灑水照料,多數時間都在看著草木和水潭裏的遊魚發愣,實則也不是發愣,而是思考。

思考亦分兩種,一是胡思亂想,二是深思熟慮,此處的荒蕪和安靜令他少有雜念,更多的時候都是有目的的觀察,窺小見大,尋找規律。

世間萬物有三種形態,沙土和草木是肉眼可見之物,較為穩定,少有變化。

而人呼吸的空氣以及修行所得靈氣,皆不為肉眼所見,較為虛無,多有變化。

還有一種形態介乎二者之間,最常見的就是水。

世間萬物的三種形態,與三界有共通之理,較為恒定的天界就如同沙土草木,而陰間鬼魅則與多有變化的空氣很是相似,在這兩者之間的水就是人間,人間之水遇冷凝冰,上補天界,遇熱為氣,下澤陰間。

實則三界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人間,但眼下三界之中,地位最低的卻是人間,天界陰間便是無有奴役剝奪之心,卻有喧賓奪主之實,沒有人間,他們什麽都不是。

佛家追求頓悟,實則真正的開悟,是不可能在瞬間完成的,如同抽絲剝繭,又似堆土成山,是個極為辛苦,非常漫長的過程。

沒有足夠的付出,就不可能有相應的回報,妄圖頓悟如同商賈謀利,追求以小搏大,不勞而獲,殊不知此舉違背陰陽,不合天道,自誤誤人,自欺欺人。

雜草春天發芽,夏天生長,秋天結籽,冬天消亡,次年再生,越發繁茂。

那水潭裏的魚兒也長大不少,不止有魚,還出現了小蝦。

到得第二年夏天,出現了昆蟲,秋冬時節,竟然來了一只鼴鼠,那只鼴鼠想必是長途跋涉至此,筋疲力盡,饑渴交加,來到之後大量飲水,肚皮撐的滾圓,躺在水潭邊動彈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