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第十九章(第2/4頁)

但是,項羽萬萬沒有想到,這只是紀空手的一個謀略而已。當他的軍隊東撤之時,遭到了漢軍的窮追猛打,兩軍交戰十余次,互有勝負,雖然一時難分高下,但西楚軍的實力正一點一點地削弱,不到半年時間,項羽手中的兵力銳減到十萬。

而此時,紀空手在城父發出了會盟令,韓信、周殷、英布、彭越四路人馬集結於城父。幾經惡戰之後,終於將項羽的西楚軍主力圍在了一個名為垓下的小城中。

△△△△△△△△△

公元前204年,也就是大漢立國的第五年,經過了城父會盟之後,紀空手親率韓信、彭越、周殷、英布等諸侯的軍隊與自己的漢軍一道,會師於垓下,與項羽的十數萬西楚精銳展開了決定天下命運的一場大戰。

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決戰,面對項羽十數萬西楚精銳的,是一支總兵力達到了八十萬之眾的軍隊。雖然漢軍一方在人數上占有絕對的優勢,但項羽所率的是一支從來未敗的鐵軍,無論是紀空手與各路諸侯,還是他們手下的將士,沒有人會認為自己就已經勝券在握,反而每個人的心裏,都感受到了大戰將臨的那種非常緊張的氣息。

山雨欲來風滿樓,也許這正是此時垓下最生動的一個寫照。

站在垓下城前的一座高高的山巔之上,紀空手的臉上一片肅然。經過了長達數年之久的東征之後,雖然他沒有在與項羽的交鋒中占到上風,然而隨著戰事的發展,他的實力不僅未損分毫,反而有日趨壯大之勢,而縱觀項羽的西楚軍,卻在連年征戰中兵力銳減,從原來幾達百萬的軍隊,直到此時只剩下十數萬人,如此此消彼長,使得戰爭的主動權已然易主。

直到此時,紀空手才由衷地感到張良的戰略思想是多麽地正確與英明,如果在東征之初,不是張良力排眾議,堅持楚漢之爭是一場持久之戰,紀空手也不會將這場真正的決戰拖到今日才進行。

他的目光瞟向張良,微微一笑道:“兩年多的時間裏,我們經歷了大小戰役上百起,從低谷到波峰,又從波峰到低谷,幾經波折與磨難,總算有了今日大好的局面,若是先生泉下有知,也足可告慰了。”

在紀空手的身後,除了張良之外,陳平、龍賡也肅然而立,聞言無不心中一凜,想到即將完成五音先生一生追求的未遂事業,頓有恍如一夢之感。

張良踏前一步,緩緩而道:“若是公子真想告慰先生的在天之靈,此時依然還不是下定論的時候,今日垓下之戰,我們雖有八十萬大軍,但真正隸屬於我大漢的軍隊,兵力不過四十萬,而韓信的江淮軍亦有三十萬,加上其它諸侯的十數萬人馬,看似人眾,卻形同散沙,難以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若想藉此戰勝龜縮於一城之中的這十數萬無敵之師,似乎是一種妄想。”

紀空手怔了一怔道:“子房何以要長別人的志氣,滅自己威風呢?不管怎麽說,今日垓下之戰我以八倍於敵的兵力對壘項羽,就算他真是一個從來不敗的戰神,其記錄也會因垓下之戰而改寫!”

他顯得非常自信,這種自信是建立在他此刻所擁有的實力之上。此刻的垓下,不僅雲集了天下最精銳的各路軍隊,而且,還匯集了一股隱形於各軍之中的力量,而這,就是當今江湖上最活躍的一股精英。

在他們之中,既有隱身於韓信軍中的問天樓人,亦有以漢王後身分來到軍前的呂雉以及她的聽香榭精英。除此之外,還有幾支神秘的力量已經藏身於垓下的山水之間,他們的目的就只有一個,那便是全殲項羽的西楚鐵軍,更要讓垓下成為霸王項羽的葬身之地!

經過了這數年的軍旅奔波,紀空手目睹了天下百姓飽受戰爭帶給他們的疾苦,心裏已然有著一種深深的負罪感。他爭霸天下的初衷就是為了建立起一個太平盛世,讓百姓安居樂業,與世無爭地生存下去。若是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而讓天下百姓陷入一個更深痛的困境之中,這當然不是紀空手所願意看到的結果,也違背了當日五音先生鼓動紀空手爭霸天下的初衷。

所以,當他面對垓下之戰時,就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無論如何,他都必將畢其功於一役,讓這垓下之戰成為楚漢相爭的最後一戰。或者,也是這亂世中的最後一戰。

這是他心中的一個美好願望,能否付諸實現,他無法測算,但是他堅信一句老話,那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自己努力了,此生也就無憾。

他的自信感染了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其中也包括了張良。但是,對張良來說,他需要以冷靜的心態與非常理智的思維作出正確的判斷,而絕不能憑著一時的意氣用事影響到整個戰略大計的完成。所以,他不得不在紀空手興致最高的時候替其潑上一點涼水,讓紀空手的頭腦得以盡快地清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