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風卷山河 第五章 風起(第4/6頁)

「要是在朝中當官的,托人在陛下面前美言,那不外是為了升官發財,沒什麽好奇怪……」張永向朱厚照說:「可是一位親王這樣做,又是為了什麽呢……...」

此話令皇帝警覺,於是把那奏疏送往大學士處,著他們提出建言。

首輔楊廷和接到奏疏,知道必得謹慎處理。他深知不可再站在寧王一方,助其掩飾野心;但同時楊廷和又擔心,要是迫得朱宸濠起兵,自己與許多朝臣收受寧王賄賂之事即會敗露,更可能被打成謀逆的共犯。

即使我是陛下的老師,也未必能幸免……

楊廷和與錢寧一樣,當初並未認真看待朱宸濠的野心,因而收取其所贈財寶——畢竟楊廷和身為朝官之首,要維持勢力和影響,花費也很不少——但不知不覺卻陷入了這池泥沼。

左思右想之下,楊廷和終於從一百年前的先例,找到一個折衷之法向皇帝提議:當年先祖宣德皇帝平定漢王叛亂,趙王朱高燧與漢王共謀已久,罪足當誅,但趙王自願放棄護衛與儀衛司,得到寬厚的宣德帝破格免罪,親王名位與封地皆得保存。

朱厚照同意了楊廷和的建議,也就派駙馬等使者三人前往南昌宣旨,向寧王訓誡並命其盡徹護衛軍,如遵旨即既往不咎。

——楊廷和也無法確定寧王會否接納這條件,但這已是他能想到最可能避免一場大禍亂的辦法。

宣旨的使者仍有數天才抵南昌,但打聽得消息的寧王密探卻已在這夜先一步到來。

朱宸濠狠狠將那戰刀插在地上,刀柄來回彈動不止。

「本王花費了多少歲月,禪精竭慮,才建得今日這支護衛軍。哼,那小子一句就要把它收去嗎?」他平日渾厚的聲線此刻沙啞而顫震。以為本王害怕與你一決死戰嗎?你以為自己真是什麽『大將軍朱壽』嗎?」

眾謀士將領聽了,知道寧王還沒能下定決心,否則也不必在這校場苦悶揮刀了。

眼前就只有兩個選擇:受旨稱臣、自裁軍力,或是起兵叛變。

李士實與劉養正這兩大重臣,各自在盤算。二人入寧王府最久,最清楚目前己方力量如何。王府護衛加上附近各地候命的匪盜,寧王現在可實時動員的兵力總計約在十萬人上下,若有必要更可大開庫府,以儲備財力緊急招軍,應可再增加三萬人以這樣的軍力,只要指揮得宜,要取南方半壁江山,絕對能夠成事,富庶的江南才是大明全局裏的賦稅重鎮,只要穩住南方形勢,即使無法一口氣直搗京師奪位,長期戰爭亦對這邊有利。

劉養正知道,在這樣的情形下,誰第一個鼓勵王爺起兵,誰就會得到更大的信任,於是搶在李士實之前開口說:「如今萬事具備!一舉以定乾坤,匡正皇室,振興大明,欠的就是王爺一念」

李士實聽了,也要附和,不料他兒子李君元搶先說:「王爺三思!這皇位早晚要由王爺所得,但臨大事不可倉卒應對。這道聖旨,我看並非朱厚照那小子自擬的,而是楊廷和的建議。首輔向來與我府交好,這次亦是為王爺籌謀,才有這個條件。皇帝要削我府護衛又如何?還是要靠地方官吏去監察,我們可虛應其事,表面裁撤將士,實際把他們分調到江西各處,繼續以響馬山寨為掩飾,再多加籌備積蓄實力兩、三年,到時將更有把握,何必急於一時?此際匆匆舉事,反而落於被動!」

「此言差矣。」劉養正馬上反駿:那楊廷和安著什麽心去建議這道聖旨,你又如何確知?如今聖旨未到,我府若先一步起事,反客為主,哪算落入被動?何況如今這個時機,可說再好不過,明日就是王爺誕辰,江西全省的重要官吏都進府來賀壽,我們可一舉操控他們,不耗一兵一卒,先就穩住了江西!京師的細作早了一天回來報訊,簡直有如天助!王爺,這是吉兆啊!」

李君元誠心為寧王辦事,此時焦急得又要再反駁,可是父親李士實按住了他的手,以歪斜的雙眼向他示意暫勿多言。

寧王聽了劉養正這番話,血脈沸騰,卻還沒能下定主意——畢竟一念之間,就是位登九五與身敗名裂的分別。

「兩位將軍……怎麽看?……」

商承羽與姚蓮舟相視一眼。結果還是商承羽率先開口。

「王爺饒恕臣下,實在無法說出一個公允的判斷。」商承羽低頭拱拳。正當寧王有點失望之時,他卻繼續說:「臣下自從進來王府第一天開始,日夕都在盼望王爺起義之日,眼前臣下自然是渴望一戰。只是今日我等應否馬上舉事,還是該由王爺一人決斷。臣下只能保證,寧王府的軍旗一揚起,臣下與眾將士定必向前死戰,以圓遂王爺平定天下的夢想!」

商承羽此番話,聽得朱宸濠血氣更高漲,比起直接鼓動他起事還要有力。旁邊的李君元皺眉,心裏感嘆商承羽這家夥的確本事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