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矯矯金蛇劍 翩翩美少年(第2/11頁)

讀到最後三頁,只見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口訣,參照前面所載,有些地方變化精奧,頗增妙悟,但一大半卻全不可解。埋頭細讀這三頁口訣,苦思了兩天,總覺其中矛盾百出,必定另有關鍵,但把一本秘笈翻來覆去的細看,所有功訣法門實已全部熟讀領會,更無遺漏。他重入山洞,細看壁上圖形,仍是難以索解。

這天晚上,他因參究不出其中道理,在床上翻來覆去,始終睡不安穩,只見窗外一輪明月射進室來,照得滿地銀光,忽想:“我混元功早已練成,為了這部金蛇秘笈,卻在山上多耽了兩個月功夫,只怕師父久等不至,為我擔心。師父曾說金蛇郎君為人怪僻,他的書觀之無益。我一時好奇心起,學了書上武功,師父說不定會大不高興。我又何必苦思焦慮,去探索這旁門功夫中的不解之處?”

但他武學修為既到如此境界,見到高深的武功秘奧而竟不探索到底,實所難能,心想:“眼不見為凈,我一把火將它燒了便是。”主意已定,下炕來點亮油燈,拿起秘笈放在燈上焚燒。但燒了良久,那書的封面只薰得一片烏黑,竟是不能著火。

他心中大奇,用力拉扯,那書居然紋絲不動。他此時混元功已成,雙手具極強內家勁力,這一扯力道非同小可,就是鐵片也要拉長,不料想這書居然不損,情知必有古怪,細加審視,原來封面是以烏金絲和不知甚麽細線織成,共有兩層。他拿小刀割斷釘書的絲線,拆下封面,再把秘笈在火上焚燒,這一下登時火光熊熊,把金蛇郎君平生絕學燒成了灰燼。

再看那書封面,夾層之中似乎另有別物,細心挑開兩層之間連系的金絲,果然中間藏有兩張紙箋。

一張紙上寫著:“重寶之圖”四字,旁邊畫了一幅地圖,又有許多記號。圖後寫著兩行字:“得寶之人,務請赴浙江衢州石梁,尋訪女子溫儀,贈以黃金十萬兩。”心想:“這話口氣好大!”只見箋末又有兩行小字:“此時縱聚天下珍寶,亦焉得以易半日聚首?重財寶而輕別離,愚之極矣,悔甚恨甚!”凝思半晌,不明其意。

另一張紙箋上寫的,卻密密的都是武功訣要,與秘笈中不解之處一加參照,登時豁然貫通,果然妙用無窮。

他眼望天上明月,《金蛇秘笈》中種種武功秘奧,有如一道澄澈的小溪,緩緩在心中流過,清可見底,更先半分渣滓,直到紅日滿窗,這才醒覺。只是這些武功似乎過份繁復,花巧太多,想來那是金蛇郎君的天性使然,喜在平易處弄得峰回路轉,使人眼花繚亂。

經此一晚苦思,不但通解了金蛇郎君的遺法,而對師父及木桑道人所授諸般上乘武功,也有更深一層體會。

他望著兩頁白箋,一堆灰燼,呆呆出神,暗嘆金蛇郎君工於心計,一至於斯,故意在秘笈中留下令人不解之處,誘使得到秘笈之人刻意探索,終於找到藏寶地圖。如果秘笈落入庸人之手,不去鉆研武功的精微,那麽多半也不會發現地圖。他把兩張紙箋仍然夾在兩片封面之間,再去山洞取出金蛇劍來,練熟了劍法,才將金蛇劍插還原處。

又過兩日,袁承志收拾行裝,與啞巴告別。他在山上住了十年,忽然離去,心下難過。大威與小乖頗通靈性,拉住了吱吱亂叫,不放他走。袁承志更是難分難舍。啞巴帶了兩頭猩猩直送到山下,這才灑淚而別。

袁承志藝成下山,所聞所見,俱覺新奇,只見一路行來,見百姓人人衣服襤褸,餓得面黃饑瘦。行出百余裏後,見數十名百姓在山間挖掘樹根而食。他身邊有些師父留下的銀兩,卻也無處可買食物,只得施展武功,捕捉鳥獸為食。又行數十裏,只見倒斃的饑民不絕於途,甚感淒惻。

行了數日,將到山西境內,竟見饑民在煮了餓死的死屍來吃,他不敢多看,疾行而過。

這一日來到一處市鎮,只見饑民大集,齊聲高唱,唱的是:

“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

“朝求升,幕求合,近來貧漢難求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家都歡悅。”

一名軍官帶了十多名兵卒,大聲吆喝:“你們唱這種造反的歌兒,不怕殺頭嗎?”揮動鞭子,向眾百姓亂打。

眾饑民叫道:“闖王不來,大家都是餓死,我們正是要造反!”一擁而上,抓住了官兵,有的打,有的咬,登時將十多名官兵活活打死了。

袁承志見了這等情景,心想:“無怪闖王聲勢日盛。百姓饑不得食,也只好殺官造反了。”向一名饑民問道:“這位大哥,可知闖王是在哪裏,我想前去相投。”那饑民說道:“聽說闖王大軍眼下在襄陵、聞喜一帶,不久就要過來。我們大夥也正要去投軍呢。”袁承志又問:“剛才聽得大家唱的歌兒甚好,此外還有沒有?”那饑民道:“還有好多呢。那都是闖王部下的李公子所作。”於是又唱了幾首,歌意都是勸人殺官造反,迎接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