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少小相逢客 何人知玉聲(第3/11頁)

唐寧道:“前輩放心,晚輩此去也不會牽連江湖。”

華陽道人冷笑道:“好大口氣,萬一有人與你動武,還看不出你是太乙門功夫?”

唐寧一時語塞,江湖中勝過自己的人何止成百上千,恐怕真會連累太乙門。

華陽道人正色道:“唐師侄,師叔還是勸你今後莫再管這等事情。你若想作官呢,便好好讀書,考個舉人進士什麽的;若想做江湖人呢,便莫與官府瓜葛。”

唐寧沉吟不語,這次來甘隴他只想到是為國盡忠、為友盡義,並不曾想那麽多。

華陽道人又道:“譬如你的師叔終南道人,武功勝過你多少,十幾年前他與朝廷官員來往,差點便毀了太乙門,最後只有他自己退出太乙門,浪跡天涯,前車之鑒,望師侄你好好想想。”

韋玉箏道:“終南師伯。”眼色放光,終南道人是江湖中傳言神仙一般的人物,雖是韋玉箏的師伯,她卻不認識。

華陽道人又問道:“唐師侄準備走哪條路?”

唐寧道:“原定兩條路相機而行,一條向西直到成縣,另一條經陽平關到利州,沿白水江西去,走陰平古道。向西路近,但恐吐蕃重兵屯紮,盤查甚嚴,尚未定奪。”

華陽道人道:“我看你還是走遠路合適。西去有吐蕃大雪山的和尚駐守,這些和尚功夫了得,你還是避開為是。”

唐寧道:“多謝前輩指點。”

華陽道人道:“我怎麽聽著這前輩兩個字這麽不順耳,也罷,就不難為你了。再有,你還是少與武靈門這樣的交朋友,尤其還是個姑娘。”與韋玉箏告辭去了。

這話卻也莫名其妙,人在江湖,廣結朋友,武靈門如何又結識不得?便是武靈門的少掌門田布,也率軍參與平淮西,與唐寧相識。“姑娘”就更莫名其妙了,莫非武靈門的姑娘都是蛇蠍猛獸?

唐寧也自往利州而來,沿白水江到達碧口留宿,但見一條清江夾在兩岸青山之間,一瀉東去,岸邊亂石成堆,卻有一群人立在水中淘金。那些人衣裳各異,胡漢雜處,十分和睦,其中不僅有漢人、吐蕃人,也有羌人打扮的,相互談笑,也是各種語言混雜。中原百姓多有視吐蕃為敵的,唐蕃近四十年也屢有戰事,但親到這交界之地,才知百姓之間本是和睦共處,親如一家。

唐寧坐在岸邊,看著江中急流,水流一去不返,那個個浪花卻永不改變,或旋或翻,姿態各異,隨江中地形生成。唐寧不覺又胡亂癡想一陣,想起孔子感嘆時光流逝的“逝者如斯夫”,又想起兵法中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想來想去,一會又想到劍法,一會不知為何又想到了阿元,嘆道:“無那清江水,一瀉似人淚”。

一連幾日,唐寧經陰平、武都,翻越米倉山到了成縣,這一路漢蕃雜處,地方官吏仍奉唐朝廷命令,由此向西很遠也無吐蕃駐軍。倒是成縣已為吐蕃兵占,也不過上百名士兵駐守,防衛也不嚴。

唐寧留心身後,知道一路不遠處有人跟蹤,猜得那是鳳兒。此去兇險莫測,唐寧自不願牽連她,便故意向東,將她甩開。

唐寧再向北去,經麥積山邊,卻見有吐蕃兵設卡盤查甚嚴。唐寧四下望去,兩旁盡是山林荊棘,沒有道路,唐寧自然無所謂,斜斜插上西面山峰,尋得條小路下山。

剛剛轉上大路,兩邊長草中呼呼飛出幾條人影,將唐寧圍在核心。唐寧見是幾名番僧,大約便是華陽道人講的大雪山的和尚。

當先一名番僧嘰裏咕嚕說得一陣,唐寧一字不懂,只小心戒備。那番僧轉而用生硬的漢話道:“你是大唐漢人?”

唐寧點頭稱是。那番僧道:“大唐漢人,來吐蕃,就是奸細。”呼喝其他番僧上前捉拿唐寧。

唐寧瞅準空當,一錯身便沖出包圍,那幾名番僧呼喝追趕。一連跑出二三十裏,大山之上,竟無岔路,眼見前面又是一處關卡,唐寧進退兩難,只得返身應戰。

這些番僧內功不弱,招式也怪異,唐寧以簫作劍,不多時已著了兩下。這些番僧的武器也怪,竟是一雙鐃鈸,邊緣極是鋒利,唐寧胸前、右肩接連掛彩。

憑唐寧的功夫,只能對付一兩名番僧,如何能對付這六七人?忙抽出簫劍,將一名番僧的一雙鐃鈸劈成四半。

那領頭的番僧見識卻廣,呼道:“太乙門。”他雖不是成心講漢話,這三個字卻是一樣的,那些番僧見唐寧寶劍厲害,更是加緊進攻。唐寧左沖右突,始終沖不出去,那失去鐃鈸的番僧躲在外圍,專發暗器。唐寧本已左支右絀,又須提防暗器,若不是盡取守勢,仗著手中劍利,早已喪命,饒是如此,也已傷痕累累,內力耗費極大,手中劍明顯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