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第5/13頁)

  “十功德者。若有清凈電那勿等內懷功德性者,當知是師有五記驗:一者所出言語,不損一切,恒以慈心善巧方便,能令眾人皆得快喜。二者心恒清凈,不恨他人,亦不造僭,令他嗔恚;日常柔軟,離四種過。三者於尊於卑,不懷妒嫉。四者不奪徒眾經論弟子,隨所至方,清凈住處,歡喜住止,不擇華好。五者常樂教悔一切人民善巧智惠,令修正道。

  “十一齊心一等著。若有清凈電那勿等內懷齊心性者,當知是師有五記驗:一者法主、慕阇、拂多誕等所教智惠、善巧方便、威儀進止,一一依行,不敢改換,不專己見。二者常樂和合,與眾同住,不願別居、各興異計。三者齊心和合,以和合故,所得儭施,共成功德。四者常得聽者恭敬供養,愛樂稱贊。五者常樂遠離調悔、戲笑及以諍論,善護內外和合二性。

  “十二內外俱明者。若有清凈電那勿等內懷俱明性者,當知是師有五記驗:一者善拔穢心,不令貪欲,使己明性,常得自在;能於女人作虛假想,不為諸色之所留難,如烏高飛,不殉羅網。二者不與聽者偏交厚重,亦不固戀諸聽者家,將如己舍;若見法外俗家損失及愁惱事,心不為憂;設獲利益及欣喜事,心亦如故。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不寵肉身,求諸細滑衣服臥具、飲食湯藥、象馬中乘,以榮其身。四者常念命終、險難苦楚、危厄之日,常觀無常及平等王,如對目前,無時暫舍。五者自身柔順,不惱兄弟及諸知識,不令嗔怒,亦不望證,令他惡名,常能定心,安住凈法。

  “如是等者,名為十二明王寶樹。我從常樂光明世界,為汝等故,持至於此。欲以此樹栽於汝等清凈眾中。汝等上相善慧男女,當須各自於清凈心,栽植此樹,令使增長。猶如上好無砂鹵地,種一收萬,如是展轉至無量數。汝等今者,欲成就無上大明清凈果者,皆當莊嚴如寶樹,令得具足。何以故?汝等善子,依此樹果,得離四難及諸有身,出離生死,究竟常勝,至安樂處。”

  爾時會中諸慕阇等,聞說是經,歡喜踴躍,嘆未曾有。諸天善神,有礙無礙,及諸國王、群臣、士女、四部之眾,無量無數,聞是經已,皆大歡喜。悉能發起無上道心,猶如卉木值遇陽春,無不滋茂,敷花結果得成熟;唯除敗根,不能滋長。

  時幕阇等,頂禮明使,長跪叉手,作如是言:“唯有大聖,三界獨尊,普是眾生慈悲父母,亦是三界大引道師,亦是含靈太醫療圭,亦是妙空能容眾相,亦是上天包羅一切,亦是實地能生實果,亦是眾生甘露大海,亦是廣大眾寶香山,亦是任眾金剛寶柱,亦是巨海巧智船師,亦是火坑慈悲救手,亦是死中與常命者,亦是眾生明性中性,亦是三界諸牢固獄解脫明門。”

  諸慕阇等又啟明使,作如是言:“唯大明一尊,能嘆聖德,非是我等肉舌劣智,稱贊如來功德智惠,千萬分中能知少分。我今勵己小德小智,舉少微意,嘆聖弘慈。唯願大聖垂憐湣心,除舍我等曠劫已來無明重罪,令得銷滅。我等今者不敢輕慢,皆當奉持無上寶樹,使令具足。緣此法水,洗濯我等諸塵重垢,令我明性,常得清凈。緣此法藥及大神咒,咒療我等多劫重病,悉得除愈。緣此智惠,堅牢鎧仗,被串我等,對彼怨敵,皆得強勝。緣此微妙眾相衣冠,莊嚴我等,皆得具足。緣此本性光明模樣,印補我等,不令散失。緣此甘膳百味飲食,飽足我等,離諸饑渴。緣比無數微妙音樂,娛樂我等,離諸憂惱。緣此種種奇異珍寶,給施我等,令得富饒。緣此明綱於大海中,撈渡我等,安置寶船。我等今者上相福厚,得睹大聖殊特相好,又聞如上微妙法門,蠲除我等煩惱諸穢,心得開悟,納如意珠威光,得履缶道。過去諸聖,不可稱數,皆依此門,得離四難及諸有身,至光明界,受無量樂。惟願未來一切明性,得遇如是光明門者,若見若聞,亦如往聖及我今日,聞法歡喜,心得開悟,尊重項受,不生疑慮。”

  時諸大眾,聞是經已,如法信受,歡喜奉行。

  

   明教的歷史、文獻和相關記載

  摩尼(Mani。216年4月14日-約274年)是摩尼教的創始人。母親滿艷(Maryam)與波斯的安息(Arsacids)王室有親戚關系。摩尼誕生於巴比倫(Babylonia)北部的瑪第奴(Mardinu)。父親跋帝(Patek)原住哈馬丹(Hamadan)曾參加猶太派基督徒派別厄勒克塞(Elchasaites)派,這個教派以禁欲和實行煩瑣的浸禮儀式為特點。摩尼從四歲起就被他父親帶到這個教派中生活。摩尼自稱從小受到天使啟示,他二十四歲時(240年4月19日)受到神我(Syzygos)一次最重要的啟示,涉及以後摩尼教的主要基本教義。他遂與厄勒克塞派決裂,如果沒有他父親的保護,可能被殺。摩尼離開這個教派,來到泰錫封(Ctesiphon),只有兩個追隨者,後來他父親也皈依了他的宗教。摩尼及其少數信徒曾在波斯北部傳教,後來取海路前往印度,使杜蘭(Turan,在今俾路支地區)國王皈依摩尼教。從印度回來後,摩尼贏得了波斯薩珊王朝國王沙蔔爾(Shapur)的兄弟、呼羅珊(Khurasan)總督卑路斯(Peroz)的友誼,通過他得以晉見沙蔔爾。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寫了《沙蔔拉幹》(Sabuhragan)一書,概述摩尼教的教義,題獻給沙蔔爾。沙蔔爾給了摩尼書面文件,準許他和他的信徒在帝國範圍內任何地方旅行和傳教。摩尼派使徒阿馱(Adda)、承法教道者帕提格(Pattig)等向羅馬帝國境內傳教,派末冒(MarAmmo)等向東方傳教。摩尼教在不長時間內已經發展成一個世界性宗教。瓦赫蘭(Bahram)一世(273-276年)繼位後,受瑣羅亞斯德教主科德(Kirdir)的影響,改變了對摩尼教寬容的政策。摩尼想去東方的貴霜(Kushan)地區,未被準許。他收到瓦赫蘭一世的傳喚,要他前往貝拉斐(BetLaphat)朝廷。摩尼已經意識到兇多吉少,但是對信徒的關懷一如既往,在途中還訪問了故鄉高凱(Gaukhai)的摩尼教社團。他於274年1月21日抵達朝廷,晉見瓦赫蘭一世時,受到國王的指責,摩尼進行了抗辯,被投入監獄,2月26日死於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