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煮酒論酒(第2/3頁)

以一個二十一世妃的人,卻到這古戰國的時代裏,聽著王齒這一代名將娓娓敘述那最關鍵性和最慘烈的一場攻防戰,這種滋味,確是難以言宣。

長平之戰可說是當時最為人討論的話題,除趙人不願提起這傷心往事外,其他人都樂此不疲。但聽著王齒這當年曾參與其事的秦方大將親口說出來,眾人的感受更大是不同,既心生敬畏,又長意趣盎然。

王齒嘆道:“廉頗確是老而彌堅,知道我強他弱,稍一失利,立采築壘固守,疲憊我軍的戰略,看似保守,其實卻是明智之舉。要知長平坐擁天險,實是無可比擬的堅固要沖。在長平一戰前,白起和老夫定下策咯,先攻韓國,由白起攻占韓魏交界的軍事重鎮野王,老夫則北向攻擊上黨一帶,貼迫長平,而在此時座鎮長平的廉頗已有先見之明,下令構築防禦工事,準備了充足的兵力和糧草,要和我們打一場持久戰。”

王陵點頭道:“廉頗確是有饒略的人,弄到我方大軍不但面對堅城而無用武之地,還因其不斷派人擾亂我們的糧援部隊,使我方出現軍需補給困難的危機,當時就是由我負補給後援之責。反之廉頗卻是以逸待勞,在長平城東側建立了一個非常堅固的陣地,鞏固了防軍和首都邯鄲的聯絡,使我們陷於非常不利的境地。若非趙孝成年輕氣盛,以為廉頗老而怯戰,遂中了武安君反間之計,改以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趙恬代廉頗,敗的可能就是我們了。所以長平之勝,敗因在於孝成王陣前換將的錯著,武安君的運籌帷幄,只屬次要。”

王齒解釋道:“老夫對白大將軍亦非常欽佩,但有名主始有名臣,當年先王一開始便破格重用白起,由左庶長起,隔兩年已升為大良造,而武安君亦沒有令先王失望,領軍的第二年,便在伊闕之戰中,以他名震天下的鐵騎沖鋒軍,憑不到三分一的兵力,一舉攻破韓魏二十四萬聯軍,虜獲其帥公孫喜,使魏國西方五鎮全部淪陷,接著一年更連續攻占魏人舊都安邑和附近六十一座城池,至此本是最強大的魏國只落得苟延殘喘的分兒了。”

昌文君雙目射出崇敬之色,嘆道:“如此功業,世所罕有,為何仍及不上李牧呢?”

王齒搖頭苦笑道:“武安君之所以能有此史無前例的戰果,皆因手段之殘酷亦是史無前例,每次戰勝,必盡屠對方降軍,以削弱對方實力。這雖是最厲害的方法,卻非其他人所能辦得到,且有傷天和,遠及不上李牧之從容大度,故比較起來,仍是差了一點。”

眾人這才明白為何在王齒心中,白起仍比不上李牧。

而李牧能使敵方大將折服,亦可知他是如何厲害了。

李斯嘆道:“長平一戰,實是我大秦強弱的轉折點,誰想得到當年曾大破我軍的趙奢之子,竟是如此不濟。趙奢那一戰該是武安君唯一的敗績了。”

桓奇赧然道:“我一直都沒把該戰當是白起的敗仗。”

王齒向項少龍語重心長地道:“老夫今趟向儲君提議升少龍作大將軍,就是針對李牧而發,眼下環顧我大秦諸將,只有你和王翦可與李牧爭一日之短長,我和蒙驁名份雖高,卻缺乏了你那種能使將士效死命的本領。”

項少龍心中苦笑,對著其他人還可說,若對著李牧,縱使能硬著心腸,怕也難以討好。可恨這卻是早晚會發生的事。

昌平君點頭道:“大將軍的話非是無的放矢,李牧最近殲減了匈奴十余萬騎兵,又降服了東胡、林胡多個部落,趕得匈奴王單於狼狽北竄,短期內再無力犯趙,際此天下大亂的時刻,無論晶王後和郭開如何猜忌李牧,也迫得要把他調回來守衛東疆了。”

李斯淡淡道:“本來趙國除李牧外,尚有司馬尚和龐爰兩大主將,故現時郭開雖全力壓制李牧,可是當司馬尚和龐爰兩人都吃敗仗時,就應是李牧出馬的時刻了。”

項少龍深心中愈發景仰李牧了,只要看看王齒這等猛將,說起他時仍頗有談虎色變之感,即可見他確是英勇不凡。

各人再談了一會後,這才興盡而散。

次晨醒來,項少龍先苦練了一輪刀法,才與紀嫣然一起出門,後者是領人到春祭的渭水河段,為黑龍出世預作安排和預演,否則若出了差錯,就會變成天下間最大的笑話了。

由於早有李斯通知小盤關於烏應元獻金和桓奇的速援軍須作財政和人事的安排,所以他不用先見小盤,而是直接往赴朝會,省了不少時間。

項少龍忽然感到無比的輕松,自莊襄王被害死後,先是田獵、接著是到楚國去,還有前日的決戰,好事壞事,一波接一波地洶湧過來,教他應接不暇,連喘口氣也有困難。但在這一刻,壓力大大減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