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涇洛大渠(第3/3頁)

蒙驁雖然吃了敗仗,但卻是由他和王一手打下了三川、太原、上黨三郡,使秦人的國土往東方大幅擴展,建立了東進的基地,立了大功。所以在軍方吐氣揚眉,一手提拔他的呂不韋地位當然更為穩固。

至於敗給信陵軍所率的五國聯軍,那可說是非戰之罪,換了任何人去,都非吃敗仗不可。

秦國三虎將裏,王在呂不韋的悉心籠絡下,與他關系大有改善,對項少龍的態度,反沒有鹿公與徐先般友善親切。

只有杜壁不時與呂不韋唇槍舌劍,擺出壁壘分明的格局,對儲君太後亦不賣賬。可是由於他乃軍方重臣,呂不韋一時間莫奈他何。

這時蔡澤侃侃而論道:“自呂相主政後,令我大秦驟增三郡,除原本的巴、蜀、漢中、上、北地、河東、隴西、南、黔中、南陽十郡外,又多了三川、太原、上黨共十三郡,這是我大秦前所未有的盛況,全國人口達一千二百萬之眾,帶甲之士百余萬,車千乘,騎萬計。東方諸國,則勢力日蹙,強弱之勢,不言可知。”

這番話當然是力捧呂不韋。

呂不韋聽得眉花眼笑,表面謙讓,把功勞歸於先王和眼前的小盤,但心實喜之。

其他人啞口無言,蓋這確是不移的事實。

大將軍杜壁眉頭一皺,朝與朱姬同居上座的小盤道:“我大秦聲勢如日中天,不知儲君有何大計呢?”

此言一出,人人都皺起眉頭。

問題非關他只是個十三歲許的孩子。

要知身為儲君者,自幼有專人教導經國之略,但問題是小盤“長於平常百姓之家”,來鹹陽不及兩年,便登上王座,憑這樣的“資歷”,那能給出什麽令人滿意的答案呢?

而杜壁是擺明看不起他,蓄意為難。

出乎眾人料外,小盤微微一笑,以他還未脫童稚語調的聲音從容道:“若論聲威之盛,莫有過於我大秦先君穆公,其不能一統天下者,皆因周德未衰,諸侯仍眾。但自孝公以還,眾國相兼,而我大秦卻因而得到休養生息,日漸強大,此是彼弱我自強之勢。故現今乃萬世一時之機,假若任東方諸國汰弱留強,又或相聚約從,縱使黃帝復生,也休想能兼並六國。”

眾人聽得目定口呆,想不到這小小孩兒,竟如此有見地。

只有項少龍知道這是來自李斯的見地,但小盤能加以消化,再靈活說出來,實在非常難得。

杜壁啞口無言,呆看著這尚未加冕的秦國君主。

就是這番話,奠定了小盤在臣將心中的地位。

呂不韋呵呵笑道:“儲君高見,也不枉老臣編寫《呂氏春秋》的苦心,但致勝之道,仍在自強不息,以仁義治國,不可一時或忘。”

他不但把功勞全攬在自己身上,還擺出慈父訓子的姿態,教眾人都眉頭大皺。

朱姬嬌笑道:“政兒仍是年幼,還得靠呂相和各位卿家多加匡助。”

這麽一說,其他人自然更沒有話說。

呂不韋又道:“新近敝府得一舍人,乃來自韓國的鄭國,此人精通河渠之務,提出若能開鑿一條溝通涇水和洛水的大渠,可多辟良田達百萬頃,此事對我國大大有利,請太後和儲君能準不韋所請。”

只此一項,便可知呂不韋如何專橫。

開鑿這樣長達百裏的大渠,沒有十來年工夫,休想完工。其中自是牽涉到整個秦國的人力物力。

由於此事由呂不韋主理,如若批準,等若把秦國的物資人力全交由呂不韋調度,當然使他權力更增。

如此重大的事,該當在早朝時提出,供群臣研究,他卻在此刻輕描淡寫說出來,蔡澤、王綰、賈公成三位大臣又擺明支持他,顯是早有預謀。

朱姬欣然道:“呂相認為對我大秦有利的事,絕錯不了。諸位卿家有何意見?”

蔡澤等立即附和。

徐先尚未有機會說話,朱姬宣布道:“這事就交由呂相主持,擬好計劃後,遞上王兒審閱,若沒有問題,立即動工。”

就幾句話,呂不韋手上的權力立時激增數倍。

項少龍這時心中只想到莫傲,這麽兵不血刃的奪權妙計,這諸葛亮式的人物的壞腦袋才想得出來。

一天不殺此人,休想能鬥垮呂不韋。

而在朱姬和呂不韋互唱對台的場合,不用說其他臣子,連小盤都沒有說話的余地。

唯一可破去這太後權相合成的堅強陣營,就是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