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攪拌機

經濟在經歷停滯,混亂,乃至倒退之後,中國從九十年代又開始新一輪的基礎設施建設。建國初的基建主要項目是鋼鐵礦產類的重工業和水利設施,當前則開始強化城鄉建設。

說白了,九十年代種花家的城市和鄉村建設水平太差了。不要說跟歐美比,甚至比不上東南亞那幫猴子。好多人出個國,發現別說新加坡,泰國曼谷都比魔都建設的好。

要基建,要蓋樓,自然不可能是一兩層的磚瓦房,不能是低矮土墻,不能是靠人力建設幾十米上百米的高樓大廈——美國著名的帝國大廈,高381米,是1931年建成的。這靠的就是機械。

建材方面,中國的鋼筋水泥產量迅速飆升至世界第一,生產的巨量建材基本都是自己消耗掉了。同樣的,代替人力的建築工程機械也擁有廣闊市場。

周青峰考慮事情不可能面面俱到。他發現鄉村急需廉價運輸車輛,決定要上馬搞改裝的機動三輪車,卻又無意間發現如今建築隊居然還沒普及最基本的攪拌機。

一台超級簡陋的滾筒式混凝土攪拌機,上料,出料,進水都還要靠人工完成。最大生產率為每小時五個立方。按照後世的標準來說,這是垃圾的不能再垃圾的產品。

讓建築隊的包工頭掏錢購買,他不肯。但讓他租用,他就樂意。周青峰還是太嫩,換他肯定直接買下。但租也可以呀,反正這東西造價便宜,技術含量超低。

“給老子生產十台移動式簡易混凝土攪拌機。”周青峰覺著這個生意還是可以做的,畢竟生產出來轉為租用也是GDP。他甚至可以專門成立一家公司開展這個業務。

有了第一台的經驗,第二台攪拌機只用兩天就生產出來。周青峰立馬安排一名大學講師把整個生產流程規範化,把標準給詳細記錄下來。材料,工時,檢測,一切必須有規範。

想‘當年’電視廣告裏天天放什麽產品符合‘ISO******’的標準,周青峰聽的耳熟能詳,不明覺厲。‘ISO’什麽的,他是不懂,但依葫蘆畫瓢,這還是沒問題的。

“現在企業人越來越多,我不可能管理每一個人。所以我反復強調規範。從設計,采購,制造,銷售,維修,財務,培訓,必須給我弄出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合理規範來。

我以後只看規範不看人,每一個工種都必須有自己的規範。哪怕規範是錯的,在修改之前也必須按規範來。能設立或修改規範提出更合理意見的,則可以得到獎金。

廠裏所有人的工資都比別處高,高工資就應該有高效率。哪怕是廠裏的清潔也必須有規範。想拖拖拉拉的糊弄,我一定開除。”

周青峰是懶,懶到沒心思在內部搞太多事。所有員工最好都像機器一樣,按照設定程序去工作。

土法上馬嘛,沒有規範就自己建立一套嘍。建立規範的過程同樣是個學習的過程,這說不定比單純的照搬別人的規範還好些。

設立規範的事丟給別人去頭疼,周青峰沒把第二台攪拌機投入到自己廠房改造的工地,反而讓人找縣市其他建築隊的工頭,開車拖去給人演示推銷——不買沒問題,可以租的。

不但可以租,‘聖光機械’還緊急培訓了一批攪拌機操作維修人員。每台攪拌機配兩人,保證讓客戶拿到設備立馬就能用,二十四小時連軸轉,一點問題都沒有。

承諾三包!

包修,包退,包換。

客戶不是上帝,客戶是老板。老板不滿意就沒有錢拿。這等服務意識絕對超前,遠比企事業單位那副僵屍臉好看多了。

光是天陽市區就有十幾家工地表示願意試用‘聖光機械’的攪拌機,縣市以下的大小工地沒有一百也有八十,大家都對租用設備很有興趣。

‘聖光機械’終於找到一項拿得出手的短平快產品。采購人員開始向天陽市的制造企業下單,采購薄鋼板,電機,齒輪,減速器,輪胎,軸承。以兩天一台的速度快速生產。

廠子內部專門成立了一個租賃部,雇了一百多號人簡單培訓,兩人一組帶著攪拌機到處跑。租用者要包服務人員的吃住。

租金貴了些,可有一台攪拌機,工地上至少省下十幾個普通工人的工資,連帶管理人員都可以少些。工期加快,工作效率提升,誰家不愛?

‘聖光機械’雇的好些都是鄉鎮裏無業的年輕人,一個月只要四十塊工資就能開心的蹦起來。他們大多只有小學文化,沒啥工作崗位可以選擇,不是待業在家,就是無事生非。

四十塊一個月,這工錢在鄉裏真不少了。好多家庭的父母都賺不到這麽多錢,聽著‘聖光機械’招人,他們抓著棍棒,揪住耳朵,押著自家孩子來報名,逼著他們上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