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6章 我需要的‘儒’學(第2/2頁)

這一點其實很重要,無論古今,都講究個名不正責言不順,一個海外皆蠻夷之地,擅起邊釁的罪名就夠煩人的了,雖然王軒不覺得大明有實力派兵打到福建來,可單單是輿論上各種拖後腿也是很讓人討厭的。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王軒討厭現在這種腐儒思想,除了禁錮思想,讓人變的故步自封和軟弱可欺毫無骨氣之外,一點看不到好處。

在他心裏,大漢時期的儒學思想才是最好的。

王軒的一番話,聽的所有人有些雲裏霧裏似懂非懂,但是有幾點大家還是明白的,福建一系在朝堂之上力量過於分散且沒什麽競爭力,一直是江南幾大家族的附庸,這對未來發展極其不利。

“我等有些不明白,還請五洲先生言明。”

“這麽說吧,要擴大在朝堂之上的力量,一來防止江南人拖後腿,起碼一點,一旦小琉球開發出來,那邊盛產的糧食也是要賣的,若是大規模運送到北方,肯定會沖低糧價,到時候,江南這些糧食商人可不會幹看著不管的!”

“二來,有我們的人,我們的學說支持,能更大規模地調動福建和整個大明的力量,我說的各位明白了嗎?”

說道利益上的事情,這些家夥便一點就通了,若是真開發出上千萬畝良田,特別像王軒說的一年能三熟,那對糧食價格必然產生沖擊,到時候利益糾纏之下,不鬧起來就怪了。

而事實上,哪裏是上千萬畝,若是計劃順利,單單是安南就可以開發耕地便達到一億四千萬畝啊,而且都是一年三熟的土地。

這可是全世界第二大水稻出口國,若是安南被開發出來,就能讓大明人口輕松再次翻倍。

“五洲先生說吧,我等應該怎麽辦!”

“當然是讓族內的讀書種子改變思想!”

“這如何改變?”一群人直接懵逼,儒學就是玩意啊!

看一群人的樣子,王軒只能說的更細致一點,“這儒學可不單單是現在這種解釋,何為儒?咱們就說說儒學的來歷。”

‘亻需’為儒,意思便是人們需要的就是‘儒’,孔聖人那時候走遍六國卻沒能推廣開儒學,為什麽?便是儒學並不能讓當時戰國時期的六國強大,所以推廣不開。

到了漢朝的時候,經過前期的修養生息,漢朝實力逐漸強大起來,漢武帝想滅與匈奴開戰,可但是的社會主流思想是黃老之術,所以,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

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

至此,使儒學成為華夏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

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這才是儒學真正第一次走上歷史舞台,其原因便是,符合了當時統治者的需求,也就是‘亻需’,而那時候的儒學,可沒有善待外族,這不爭,那不搶的規矩。

這些規矩還是從宋朝開始,便是因為當時‘大宋得國不正’而引起的,‘重文輕武’的思想之下,才有了後面的一系列舉措,寧可賠錢給遼國也不願意打仗。

但是,現在,我們需要的是開拓海外土地,這才有利可圖,不然單單憋在我大明範圍之地,靠這九分山水一分田,福建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而江南人不同,若是大明保持現在這種狀態,那麽,未來幾百年都會是江南人說的算,因為湖廣熟天下足,因為賦稅七成出自江南,因為即便是皇帝,也不敢那江南怎麽樣,江南亂責天下亂。

要想打破這種壟斷,唯一的辦法就是開拓海外,然則,我們需要人才,需要哪種上馬為將下馬為相的人。

也同樣需要這種學說支持我們的行動!

這麽一說,大家便都明白是什麽意思了,而要說對讀書人的影響力,這些大家族確實最大的,說白了,大部分讀書人都出自這些家族,即便是那些差一些的家族,也要受到這些頂層家族的影響。

就算是真的貧民出身,真有才學的也會收到各個家族的支持,既然是利益相關,那黑的白的還不是任大家分說。

讀書人這張嘴,怎麽說都特麽有道理,開疆拓土是他,好大喜功是他,無非還是看利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