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7章 瞎胡謅,金幣上的頭像

這個事情也是簡單,只要這些福建真正的上層人物統一了意見變好,具體的事情自然有哪些高貴的‘讀書人’去做。

這就跟當年漢武帝求治國策略一樣,董仲舒‘唰’一下跳出來,“武哥,你說吧,你想咋地,兄弟我都給辦了!”

漢武帝就直接告訴董仲舒,“俺爺和俺爹,他們搞‘黃老學說’,‘苟’了這麽久,再也不是建國初期那麽窮困潦倒了,現在家底老特麽足了,我這麽有錢,現在就想徹底收攏地方權利,搞中央集權,知道吧。”

“另外,當年‘匈奴人’老特麽欺負俺爺爺和俺爹,現在,俺就想幹他們,一直幹到丫老家去,滅了這幫王八犢子,但是那,‘黃老’那套,不咋合適,所以,小董,就看你的了。”

董仲舒一拍胸脯,“沒毛病,看我的吧!”

回過頭來,董仲舒便從法家,兵家,縱橫家等等學說之中找合適的理論,“天人感應”、“大一統”、“君權神授”、“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哢哢哢’這麽一組合,一套合適的治國思想就整出來了。

最後統一都給這些東西塞進了‘儒學’裏面!

至於為什麽要叫‘儒’,一來,這就是‘亻之需’,二來,無論是‘法家’‘兵家’‘縱橫家’各種學說都有自己‘領袖人物’的書寫的寶典,比如法家,韓非寫的《韓非子》、商鞅寫《商君書》,比如兵家,孫武寫《孫子兵法》,孫臏寫《孫臏兵法》、姜子牙寫《六韜》等。

唯獨‘儒’學有操作空間。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也就是說,這‘儒家’,孔聖人除了重新修訂六經之外,並沒有什麽著作,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孔子當年周遊列國的時候,除了在家鄉魯國做了一段時間的代理國相之外……就沒有然後了。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相事事,有喜色。)

而在董仲舒之前,所謂‘儒學’也根本就是‘隱學’,就是隱世學問,而‘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一說述士,即儒生)”,西漢之後稱“焚書坑儒”。

就是說‘儒學’的興起,完全是漢武帝的需要,然後董仲舒總結,為了讓這門學問顯得高大上一些,然後往上追述了這麽兩百你那,最後一看,哎,其他的各種‘子’都有自己的著作,就‘孔子’沒有,這就很合適啊……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春秋》,就是孔子修訂的魯國歷史,有‘春秋筆法’一說,這很符合統治者的意思,直白點說就是——拍馬屁+弄虛作假。

話說,這才是‘儒學’一脈的根本大法……

春秋筆法指在宣傳材料的選擇上注意褒貶。

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筆”和“削”。

“筆”是在原來《春秋》的記錄上加添,“削”是對原來的《春秋》的記錄刪減。

公羊家說:孔子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史記·孔子世家》)其筆法有三。第一,“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莊子·天下》)這就是說,在編書時,涉及到尊者,隱也。《春秋》中所記的八百多起事件,除了記載日食、地震、天災、風霜等一百零二條外,其余七百多條無一不是記錄周天子、諸侯、卿大夫的重大活動。

當時,奴隸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到處是“寇盜充斥”,“盜賊公行”。這些直接危害奴隸主統治的重大事件,概不記入《春秋》。

好吧,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上位者都是完美聖人,缺點是不可能有缺點的,只要理由找的好,缺點也能吹成優點,若是實在找不到優點……那就編,反正死也是不能有缺點的。

(好吧,以上,都是作者胡謅八咧,實際上,<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裏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

(不過,確實,在漢武帝之前,沒有一個朝代和統治者憑借‘儒學’做到國富民強的,反而商、兵、法強國者比比皆是。)

……

現在,福建事實上的統治者就是王軒,而在座的這些家族就是王軒的支持者,所以,這些人定下的論調,後面自然有讀書人去總結,再有福建上層力量在推波助瀾,可以想象,未來,福建會刮起一股‘新儒學’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