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 作者虛構的小行星。圖勒為古代歐洲傳說中位於世界極北之地“許珀耳玻瑞亞(Hyperborea)”的一個地名。1888年發現的小行星279就被命名為“圖勒”,位於小行星帶的最外圍。——編者注(本書中注釋如無特別說明,均為譯注)

[2] Rama,印度教主神毗濕奴的第七個化身,也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裏的英雄。

[3] 天文學術語,指星體在天空中的相對亮度。一般也指“視星等”,即從地球上所見星體的亮度。在地球上看起來越明亮的星體,其視星等數值就越低。

[4] 光變曲線是天文學上表示天體相對於時間的亮度變化圖形,通常會顯示出一種特定的頻率間隔或帶狀。小行星光變曲線是一顆小行星的亮度相對於時間變化的光變曲線。一般小行星的光變曲線是由其不規則的表面造成的,當它們自轉時被反射至地球的亮度也會改變,就會造成周期性的亮度變化,可以用於確認這個對象的旋轉速率。

[5] Bill是William的昵稱。

[6] 為作者假想的太陽系第十顆行星,原名為Persephone,即希臘神話冥界王後珀耳塞福涅,並非已被發現的小行星冥後星,即羅馬神話中的冥後普洛塞庇娜(Proserpina)。

[7]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女主角,為羅摩的妻子,被視為吉祥天女的化身。

[8] 希臘神話中的海之女神,也是土衛十四的英文名。

[9]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西部的城中城,被鄰近的西好萊塢和洛杉磯市完全包圍,為加州著名的高級住宅區。

[10]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1975),英國著名歷史學家。

[11] 海因裏希·施裏曼(Heinrich Schliemann, 1822—1890)德國考古學家,曾發現了古代特洛伊城遺址(1871年),並曾挖掘過邁錫尼城(1876年)。

[12] 亨利·穆奧(Henri Mouhot, 1826—1861), 19世紀法國博物學家,以重新發現吳哥聞名,著有《暹羅柬埔寨老撾安南遊記》。

[13] 潘多拉(Pandora)和偏執狂(paranoia)在英語裏字形相似。

[14] 弗朗西斯科·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 1471—1541),西班牙殖民者,曾征服印加帝國。

[15] 馬休·佩裏(Matthew Perry, 1794—1858),美國海軍將領。1853年7月8日,佩裏率領艦隊進入江戶灣(今東京灣)岸的浦賀,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史稱“黑船事件”。

[16] 天文長度單位,1秒差距等於3.26光年。

[17] 早期的發光強度單位,1燭光等於0.981坎德拉。在現代用法中,1燭光也等同於1坎德拉。

[18] 俄刻阿諾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提坦,大洋河的河神。大洋河是希臘人想象中的一條環繞整個大地的河流,代表世界上的全部海域。

[19] 分別是希臘字母中的前三個字母(α、β、γ)的英語名。

[20] 約翰·德斯蒙德·伯納爾(John Desmond Bernal, 1901—1971),出生於愛爾蘭,擁有愛爾蘭、英國雙重國籍。下文提及的著作為《The World,the Flesh and the Devil》,被克拉克譽為“科學預言中最耀眼的嘗試”。

[21] Will是Willard的昵稱。

[22] 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Douglas Fairbanks, 1883—1939),美國默片時代演員、導演,是電影中佐羅的第一任扮演者;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 1930—),英國演員,是電影中邦德的第一任扮演者;稻垣浩(1905—1980),日本早期電影奠基人之一,執導了《宮本武藏》等一系列劍戟片。

[23] 一種假想力,是對旋轉體系中進行直線運動的質點由於慣性相對於旋轉體系產生的直線運動的偏移的一種描述。由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科裏奧利(Coriolis, 1792—1843)發現而被命名。

[24] 毫巴,氣壓單位,1毫巴等於1/1000巴,1標準大氣壓為1013毫巴。

[25] “阿波羅11號”飛船的登月艙,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正是搭乘“鷹”號登月艙完成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壯舉。

[26] 法國巴黎北部十八區的一座山丘,又稱蒙馬特高地,以其夜生活和與凡·高、圖盧茲-羅特列克和尤特裏羅等藝術家有關聯而著名。

[27] 作者虛構的電影人和電影。

[28] 讓·西貝柳斯(Jean·Sibelius, 1865—1957)芬蘭作曲家,其浪漫主義、民族主義作品有交響詩《芬蘭頌》和《憂傷的華爾茲》。

[29] 作者虛構的作曲家。

[30] 英國鐵路公司,連接倫敦與英格蘭西部和西南部,英格蘭中部和大部分威爾士。1833年成立,1838年首次運營,擁有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鐵路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