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第4/6頁)

莫莉出現了,手裏拿著件薄外套。“萬事俱備。”

在等待慢慢悠悠的貨梯爬上來的時候,莫莉說:“你表現得相當好。馬爾克•格雷高裏奧。你已經火了。”

“有父母在身邊並不總是個有利條件。”

莫莉看了他一眼,說道:“有道理。”

“順便說一下,‘還要花椰菜嗎,媽媽?’真機靈啊。”他打趣說。

莫莉吃吃的笑了。

電梯來了。他們走進電梯,門一關,馬爾克就把莫莉攬進懷裏吻了一下。她的身體綿軟地靠在他身上,她的髖部磨著他的髖部。莫莉張開雙唇,他們的舌頭都沖出嘴巴,相互糾纏在一起。當他們最後分開的時候,馬爾克才想起呼吸。

“美妙的飯後甜點。”他自言自語道。

莫莉依偎著他說。“嗯,而且還是低卡路裏的。”

他們幾乎是一從大樓出來就攔到了出租車。

馬爾克指示司機去林肯中心,然後靠回靠背,握住莫莉的手。“我喜歡你家裏的人。你媽媽很有意思,而且極為坦率。她什麽時候開始這麽妒忌你的?”

“我想是從我高中時就開始了。”

他哼笑了一聲:“是個人物啊。”

他想象著,對她來說,在這樣的家庭裏長大會是什麽情形,他不由得把這與自己幼年的經歷作起比較。“你有這樣的父親很幸運。他令人欽佩,學識淵博。雖然很難用三言兩說清,但如果回到部落時代,他必定是擔任部落首領這樣的角色的。”

她很高興:“他確實是萬裏挑一的人物。”

當出租車駛向百老匯時,他在想,害怕失去父親對她的尊重和愛,是不是促使莫莉決定流產的最可能的原因。愛是具有這樣的力量的。

音樂會非常激動人心,以貝多芬早期創作的三重奏開場,富有活力,又不失活潑。緊接著是蕭斯塔科維奇的作品,樂曲的旋律振奮人心,同時又充滿了這位俄國作曲家譏諷的智慧。

中場休息時,馬爾克和莫莉手牽手站在大廳裏。“我可以對這習以為常。”馬爾克打破長時間的沉默,說道。

“什麽?聽音樂會?

“和你在一起。”雖然這還沒有完全表達出他的意思,但也已經很接近他想說的了。

“是的,通常情況下,我們不會坐在一起。我得在舞台上拼命拉琴,而你是坐在觀眾席的。”

他曾想象那樣的場景:忍耐她不在身邊的痛苦,同時擔心她在旅途中和別人在一起。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他無法想象會對她失去興趣,無法想象會因為工作而對莫莉三心二意。他這輩子還沒有對這一點有這麽樂觀的看法呢。

他們回到演奏廳欣賞最後一曲:一號勃拉姆斯三重奏。他告訴莫莉說:“這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

她轉向馬爾克說道:“這很有意思。”

“為什麽有意思?”

“因為它極具浪漫色彩。”

“我也是這樣的啊。”他拖長聲音說道。

“是嗎?那我們得走著瞧,是不是?”

三位表演者再次回到舞台上,觀眾報以雷鳴般的掌聲。這首三重奏是五十年前創作的。現在只有鋼琴師,梅納海姆•普萊斯勒是唯一一位首演的演奏者,然而三重奏的絕佳聲譽依然不減當年。

當熟悉的前奏音符從鋼琴上傾瀉而出,以及片刻後,小提琴和大提琴組合加入進去時,馬爾克摸索著找到莫莉的手,然後緊緊握著。他注意到,當莫莉在腦海裏默默演奏時,身體也在隨著音樂微微搖擺。他忽然感到一陣妒忌,嫉妒演奏者和莫莉擁有這樣的才華,能夠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樂。

很快,他就被台上的表演吸引住了,跟隨著每一段主題的發展,期待著樂曲高潮的到來,並在高潮到來時細細品味。這也是他這麽喜歡欣賞現場演出的原因之一:它強迫你活在當下。而在家裏聽CD,則太容易因為日常瑣事而分神,記賬了、回郵件了、讀書了、剪指甲了,而在音樂會上,除了觀看和聆聽,你什麽也做不了。

時不時地,他與莫莉彼此交換一下眼神。他知道她就像他一樣受到音樂的振奮。這也是他一直希望自己的伴侶也會有的反應:能夠感受到他對音樂的熱愛。樂曲隨主題發展,一路上升直至感染力最強、激情四射的結束樂章。他與所有觀眾一起起身,用力拍著雙手,大聲喝彩,發覺自己的臉頰已被淚水沾濕。

音樂會結束後,他們一起吃了甜點,各點了卡布奇諾。他們並沒有怎麽談論音樂會:語言遠遠無法形容他們的感受。然而僅僅是和莫莉在一起就能讓馬爾克感到少有的快樂。

在咖啡廳外面,馬爾克幫莫莉穿好外套。“在這麽美好的晚上,我們走一會兒,好嗎?”

莫莉點了點頭。他們沿著大街前行時,馬爾克的胳膊向下滑,摟著莫莉的腰,不一會兒,莫莉也用手臂摟著他的腰,把一只手滑進他的後褲袋裏。他沉醉於他們彼此的親昵,身體的接觸。他不記得自己還有比此刻更開心的時候。甚至和妮可在一起時,最開心的日子也不及此刻。意識到這點後,馬爾克深感吃驚。妮可離開後,他曾深信自己再也找不到共度一生的伴侶了。但他知道不能讓自己的幻想過度,也不能沒有對現實的反思,也不能太快。“你感覺好嗎?暖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