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考核(下)

“任務內容:突入大氣層作戰,降落地表並抵達預訂地點。”

“任務時間:十分鐘。”

“目標距離:1500公裏。”

“大氣層厚度:約1300公裏。”

對地作戰比之對艦更加讓準機師們感到陌生。雖然太空軍的作戰任務裏確實有這麽個項目,其目的是為了占領行星地表。但自SC0084年展開“地京反攻戰”以來,新亞洲共和國太空軍還從未真正實施過任何一次對地作戰,與UAC聯邦的戰鬥至今仍在太空中膠著拉鋸。偶爾搶回一顆礦物星也沒有實施對地作戰的必要,因為絕大部分的礦物星地表都沒有軍事力量,甚至連活人都沒有,而是純自動化采掘。

因而這批準機師之前身為太空軍的機動戰士駕駛員,他們的作戰環境基本上都是在近乎絕對真空的太空中。太空沒有重力、沒有空氣阻力,對機動戰士就不會形成任何阻滯,自由度極高。

而地表作戰首先就要受重力影響,機動戰士的引擎輸出有相當一部分必須用來對抗重力。更加可怕的是當機師控制機動戰士做出任何加速、減速或者曲線飛行,都會因離心力產生強大的G力。

G力的大小根據運動狀態變化產生的慣量決定,理論上沒有上限。但是人體的承受能力卻相當有限,根據體質不同,在10個G之內浮動。G力超過個人承受力,就會傷及內腹,同時產生大腦過度充血的“紅視”或者大腦缺血的“黑視”等短期不良影響。

另外一方面,空氣阻力對於機動戰士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有看過火箭發射的人都知道,以第一宇宙速度發射的火箭外層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有多大,必須有專用的隔熱層不停地自行剝離,以帶走摩擦產生的熱量,否則火箭將會被燒毀。

人形機動戰士的設計速度是110km/s,相比於脫離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7.9km/s高了十來倍。如果忽略重力影響,全速在大氣層內飛行,基本上瞬間就能把自己給融化了。當然,受到空氣阻力影響,機動戰士也沒可能達到最高值。

還有一點,不管是鐵球還是人形機動戰士的外形都不符合大氣層內高速作戰所需要的空氣動力學,飛行靈活度受到極大制約。在這方面,說實話機動戰士還真是不如老式戰機好用,只有少數高端機型具備通過外掛裝置來改善空氣動力學的能力。

總體而言,如果真到了需要對地作戰的那一天,太空軍也會以專門的空降部隊為主力,拿鐵球部隊去填坑的行為不是智者所為。因而太空軍可以不要求鐵球駕駛員掌握對地作戰技能,對於被定位為精英階層的機師們卻不能放寬要求。就算暫時沒機會,也至少必須知道對地作戰是怎麽回事,該怎麽打,不至於到了需要他們的那一天才來抓瞎。

此時風宇注意到自己的MA身上附著了一層厚厚的透明膠狀物,那是人類進入宇宙時代之後新研發出來的升華型燒蝕材料CJ(CarbonJelly)。CJ具有極佳的隔熱效果,吸收一定熱量之後會逐層升華氣化,氣化所形成的氣體保護膜覆蓋在機體表面,會大大降低與空氣的摩擦力。

最為關鍵的是CJ不同於一般硬質燒蝕材料,本身是柔性材料,塗覆於機動戰士表層之後,對其肢體關節的運動產生的影響最小,使得機動戰士即便在降落大氣層的過程中,也能擁有相當程度的作戰能力,不至於像顆隕石那樣無法動彈直挺挺地砸落地面,也不用在接近地表時還要掛個減速傘慢悠悠地飄在空中給地面火力當靶子。

對地模式縮小了戰場範圍,相比於廣袤無垠的太空,加上大氣層厚度直徑也不過是一萬多公裏的行星只能算是個小舞台。既然如此,對地模式一開始就將準機師投放在了靠近大氣層的地方,戰場上也沒有敵軍的機動戰士存在,而是假定敵方太空軍已經被完全擊潰。準機師所要做的就是冒著地面的防空火力封鎖,強行降落地表並前往集結地。

風宇控制著MA做了幾個常規動作,以此感受CJ塗層對於機體的影響程度。雖說CJ是柔性材料,但還是明顯感覺到了阻滯,每個動作相比於平常多用了近一倍時間,這意味著他要比平常更快做出反應才行。

在大氣層之上稍微熟悉了一下附著了CJ之後的MA性能變化之後,風宇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時間可供浪費,只能是一邊突入大氣層一邊去適應這種變化。

用以進行對地作戰的模擬戰場是類地行星,有著與人類母星地球相近的大氣層結構。從太空往下看,大氣層依次為逸散層、電離層、中間層、平流層、對流層。

最上面的逸散層又被稱為外層,這裏的空氣密度極為稀薄,大約為海平面的一億億分之一,但是溫度卻高達幾千攝氏度,是整個大氣層溫度最高的地方。但逸散層對於從太空進入的飛行物影響卻不大,主要還是因為這裏的空氣過於稀薄,產生不了多少摩擦力。而且空氣稀薄,熱傳導自然也要差些。所以盡管逸散層的厚度達到了幾萬公裏,卻不具備模擬考核的價值,模擬器直接將風宇的MA投放在了逸散層的底部,緊挨電離層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