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困難的改變(第2/3頁)

所以當在現實中足夠深刻的時候,經常面臨更深刻的人性考驗的時候,電影裏只要娛樂就夠了。

在北美,詹妮佛·勞倫斯的人氣優勢,也是獲得高票房的保證。

雖然不像後幾年全美國人民都愛她,但《冬天的骨頭》和《X戰警:第一戰》,都讓她收獲了很多忠實粉絲。

尤其《冬天的骨頭》的驚艷表演,讓太多人念念不忘。

《饑餓遊戲》的導演加裏·羅斯,也是看過這部影片決定找詹妮佛·勞倫斯飾演凱特尼斯。

即使年齡上大了好幾歲,但綜合衡量,票房號召力,加上能演好凱特尼斯這個角色的人選,幾乎沒有別的選擇。

而詹妮弗·勞倫斯也確實演好了這個角色,在沉靜外表下,擁有極具爆發力令人驚嘆的自然表演。

但這種表演,在歐美以外的地區,很難被人欣賞。

首先是詹妮佛·勞倫斯的容貌,即使在北美,也很難算的上漂亮,但這樣稍顯普通又有親和力的容貌,最容易讓北美的女孩產生代入感。

其次,凱特尼斯這樣性格的人,太不容易被人理解。

在北美,《饑餓遊戲》大多數方面都做到了恰到好處,代入感,新奇感,討論的內容不會過於深刻,看起來還有一定內涵。

不僅受到青少年的歡迎,口碑很好,很多成年人也一樣喜歡。

所以最終取得的本土高票房,也可以理解。

就像《小時代》這樣的片子,在其他地方,無論如何也取得不了好成績。

都是在本地區針對性太強,在其他地區莫名其妙。

……

《饑餓遊戲》作為原著粉絲加成系列電影第一部,想要改變極其困難。

早些年的影片還好,最近這些年,分工精細,目的明確的商業電影,任何一點微小的改變,都涉及到很多方面。

好在寧勻改變後所影響的並不只是一個人,而是整個主創團隊。

當然,即使這樣,也沒那麽容易。

不過也沒有那麽困難,關鍵還在於影響力。

比如在寧勻開來,《饑餓遊戲》雖然很成功,但完全可以更成功。

最簡單的就是角色選擇。

某種意義上,即使很多人否認,《饑餓遊戲》也可以看作是小妞電影,所以選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男性角色。

根據寧勻的了解,在選角上,電影的導演加裏·羅斯和原著作者蘇珊·柯林斯有很大的分歧。

原著女作者,不喜歡詹妮佛·勞倫斯,嫌棄她的年齡太大,也不符合凱特尼斯嬌小的印象。

而導演,則受不了女作者對男角色的插手。

因為女作者,強烈指定了喬什·哈切森來扮演皮塔的角色。

也就是說,導演喜歡女主詹妮佛·勞倫斯,女作者不喜歡。

女作者喜歡喬什·哈切森,導演不喜歡。

最後兩人互相妥協了。

從後來看,詹妮佛·勞倫斯扮演的凱特尼斯很成功,雖然不太符合原著凱特尼斯的感覺,但人氣極佳。

喬什·哈切森扮演的皮塔非常普通,遠遠算不上成功。

寧勻覺得有點好笑的是,和中國一樣,基男小鮮肉對腐女作者的吸引是不分國界的。

喬什·哈切森是個藏在玻璃櫃子裏的同志,誰都知道他只差一步出櫃了。

他不僅多次參加同性權益保護活動,還在參訪裏公開宣稱,說不定明年就喜歡某個男人了。

大表姐詹妮佛·勞倫斯也爆料,第二部裏,喬什·哈切森和山姆·克拉弗林熱戀,形影不離……

客觀的說,喬什·哈切森除了符合原著女作者的口味,不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

皮塔這個角色,本來有很大的發揮余地,貫穿饑餓遊戲四部始終,絕對應該引起粉絲尖叫的一個角色,最後卻沒什麽反響。

無論是換成演技出色的演員,還是換成高顏值的演員,都比喬什·哈切森更合適。

在饑餓遊戲之前,最能類比,最近似的電影,就是《暮光之城》系列了。

同樣是少女視角,那部電影男主的粉絲號召力,根本不用多說。

僅僅從票房上來說,《暮光之城》系列也比《饑餓遊戲》系列更成功。

饑餓遊戲全系列四部,成本為78m+130m+135m+160m,總共為4.93億美元,總票房為,694m+865m+755m+653m,總共為29.67億美元。

暮光之城全系列五部,成本為37m+50m+68m+110m+120m,總共為3.85億美元,總票房為,394m+710m+699m+712m+830m,總共為33.45億美元。

饑餓遊戲的成本票房對比為6.0,暮光之城成本票房比為8.7,所以表面上就能看出,暮光之城比饑餓遊戲賺的多,何況暮光之城系列的周邊錄影帶等收入也比饑餓遊戲系列多。

當然,更顯眼的是這種系列電影賺取票房的強大能力,穩賺不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