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崇禎四年的二十七個瞬間(十三)(第2/6頁)

於是,普特曼斯總督剛一上任,就不得不竭力搜刮兵力,發動一場懲戒中國人的平叛戰爭。最初,帶著對東亞土著人的一貫輕視,普特曼斯以為憑著大員港方面拼湊的四百名士兵,自己很快就能粉碎這些中國人的抵抗——大員港的雇傭兵指揮官向總督吹噓說,他手下的一個士兵可以打倒二十五個中國人。

但現實卻給了他一個重重的耳光——海峽對岸大明帝國一位著名的傳奇將軍,居然偷偷派遣了他的嫡系部隊“救火營”,一支久經沙場,擁有燧發槍和野戰炮,能擺出西班牙大方陣的精銳部隊,來支援台灣島上這些中國移民的叛亂。結果,僅僅是打了一次戰鬥,普特曼斯總督就損失了他的一半軍隊,自己都挨了一槍,只得灰溜溜地逃回大員港,非但未能恢復對中國移民的統治和壓榨,還得擔心他們打進大員港來報復:那會兒的熱蘭遮城堡還沒開工,在近代化的火器部隊面前,大員港根本連一點兒防禦能力都沒有。

十七世紀上半葉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固然是擁有二萬多名員工的超級跨國壟斷企業,其麾下光是正規雇傭軍有近四千之眾,如果算上那些稍加武裝便可參戰的奴隸,全球總兵力怎麽也有二、三萬人——但請注意,這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全球總兵力,自然也必須用於全球戰場,這些寶貴的兵力需要同時討伐馬來亞土著、南非黑叔叔、葡萄牙殖民點、英格蘭海盜、北歐漁民(搶漁場大戰)等一系列遍布全球的對手,來保障公司的效益和諸位股東的收入,所以不可能投放多少兵力到台灣這麽個成天虧錢的偏僻旮旯裏來。

幸好,在台灣的中國移民暫時似乎還沒有攻打大員港的想法——無論盤踞北港的何斌,還是“打狗”地方那個更討厭的張偉都是如此……這場戰爭的最終結局是一份恥辱的和約:荷蘭東印度公司向北港的何斌和“打狗”的張偉認輸,從此放棄對他們的宗主權,不得再對中國移民征收任何賦稅。

(高雄舊稱“打狗”,據說當地的原住民為了躲避外來侵擾和內部的爭鬥,就在村落附近大量的種植刺竹來保護村莊,而刺竹的土語發音是“打狗”。至於高雄這個稱呼,是日占時期日本人根據“打狗”的日語發音而創制的。無論字音字意都文雅了許多,於是就成了正式的名稱。正如基隆取代了雞籠一樣。)

自此,大員港荷蘭商館的最後一個穩定財源就此斷絕,只能靠著過去的積蓄坐吃山空,或者指望著時有時無的對華貿易,以及給經過的船只提供淡水和給養,來賺取一點兒可憐的服務費……

身為大員港的行政長官,頗有抱負的普特曼斯先生,當然不希望大員商館就這樣在自己手中破產倒閉、關門大吉。他一邊頂著負債累累的財政壓力,動工興建熱蘭遮城堡和大員周邊的一系列防禦工事,以改善這個據點的防禦狀態。一邊繼續努力想要打開對華直接貿易的渠道——凡是不遠萬裏來到東方的歐洲人,大都看過馬可波羅那本著名的遊記,就算是不識字的鄉巴佬,好歹也聽說過“東方遍地是黃金”這句話。

雖然真正到達了東方的歐洲人,都知道這句話有點誇張,不過東方世界的富饒依然讓歐洲人大開眼界,尤其是與大員港隔海相望的大明帝國。從這片土地上流出的瓷器,絲綢,還有各種各樣精美的工藝品,以及正在逐步成為歐洲上流社會時尚的茶葉,都是如此地令人心動。如果有誰能夠獨自壟斷與這個東方大國的貿易,相信就是上帝也會嫉妒他的財富吧!

然而,與歐洲人對東方貨品的極度渴望不同,大部分物資都能夠自給自足的大明帝國,卻對西方世界的商品沒有多少興趣。他們雖然也開辟了幾個貿易口岸,但更多是出於息事寧人,不想惹麻煩的因素,而不是為了獲利。即使在這些貿易口岸,明帝國的官府也依然拒絕同歐洲商人直接貿易,所有貨物都要通過中間商轉手。平白無故少了一層利潤不說,貨品的質量也常常受到影響,數量還經常湊不夠。

對於荷蘭人來說更要命的是,即使是那種通過中間商轉手的對華貿易,他們也插不進手——被澳門的葡萄牙人給獨占了。而葡萄牙人跟荷蘭人在東方的關系實在是很糟糕:荷蘭自從興起之後,就將葡萄牙在亞洲的海外殖民地幾乎搶了個精光,若不是有大明的支持,說不定連澳門都要丟了。這關系如何好得起來?

所以,待在台灣的荷蘭人只能從閩粵各路海盜集團的手裏,斷斷續續地收購到一些中國特產,價格既貴,數量也少得可憐,質量更不好,利潤實在有限,始終無法獲得一條穩定可靠的進貨渠道。

——荷蘭與大明的海上貿易完全依靠於海盜,大員港就是一個銷贓窩點……這真是一個悲哀的事實。